目前來看,從BAT等互聯網巨頭到小米、魅族等互聯網手機品牌,無不開始了自己的出海之路,東南亞和印度市場也順勢成了出海的第一站。基于此,華為對這些企業又有何借鑒意義?
以國產手機為例,一窩蜂的出海,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一是國內手機市場逐漸飽和,甚至從紅海殺成了血海,特別是頻繁爆發的價格戰,直接壓低了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二是印度、東南亞乃至非洲市場的智能手機環境逐漸成熟,崛起的互聯網想要從中分一杯羹,華為、中興、TCL等也開始在這些市場從銷售功能機轉向智能手機。三是不排除一些手機企業的營銷需要,不少手機品牌借國外的造勢從而形成熱點話題,最終促進國內市場的銷量。筆者認為真正想要在國際市場有所作為,除了學習華為的國際化路線,下面三點或許更具有借鑒意義。
首先技術研發比市場占領更重要
從媒體報道來看,國產手機廠商在印度市場可謂成績斐然,卻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專利危機,特別是愛立信對小米的專利攻擊,為所有國內廠商敲響了警鐘。相比而言,華為此前的做法要理性的多。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報告,華為是2014年以3442件的申請數超越日本松下公司,成為申請專利最多的公司。沒有專利保護始終是在一條腿走路,HTC和蘋果的專利戰爭便是一個慘痛的教訓,索性國內還有華為、中興等技術實力雄厚的手機品牌。
其次是如何制造人才優勢
之前富士康宣布50億投資印度時,筆者就曾提出富士康或會在印度遭遇人才危機,為此華為的人才戰略或許更值得學習。和很多公司一樣,華為在早期也借助于人才輸出來開拓國際市場,據說華為在海外工作的有一萬人左右,占其員工總數的1/4,并把這一人才戰略形象地稱為“輸出革命,赤化全球”。不過目前華為在全球建立了30幾個培訓中心,70%的海外員工實現了本土化。不管是品牌文化還是市場份額,核心終究是人的問題,對于試圖開拓國際市場的IT企業應該學會如何制造人才優勢。
最后是樹立正確的品牌主義
中國制造早已占領世界,而大部分中國品牌仍然在國內故步自封,相信華為45.2億美元的品牌價值和品牌主義密不可分。所謂的品牌主義是指通過文化價值傳播、產品品質、售后服務等,不斷提升消費者的評價和認知,進而通過品牌溢價實現盈利。其核心理念:硬件不只是工具,同時也是身份、價值的象征。第一批出海的國內IT廠商普遍缺少品牌意識,對于后來者而言不可謂不是一個教訓。
不管怎樣,國內IT企業的出海已蔚然成風,我們希望看到更多像華為、聯想等民族企業的成長,也期待更多的公司結束草莽時的擴張行為,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上有更多的中國面孔。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