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女王朔”的京味女作家趙趙近期推出新作《丫頭兒》,這本書收錄了她的最新小說《王招君》與《丫頭兒》。與她以往劇本先行、金句密布的寫作方式不同,在趙趙看來,這兩個故事是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集,字斟句酌,看似淡靜如水,讀時卻笑中帶淚。前日,趙趙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分享了自己年過不惑之后寫小說的心得,作為資深編劇,她同時也談及影視行業的弊病。
國內演員話語權太大
作家趙趙最先是以編劇的身份在影視圈內走紅的,她寫的《時尚女編輯》、《動什么,別動感情》等劇作大受觀眾熱捧與圈內好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于近期甚囂塵上的宋丹丹與宋方金的罵戰,趙趙坦言,這是中國影視行業的惡性循環,因為觀眾與廣告商喜歡看明星,導致整個劇組所有人都要聽明星的,明星的話語權最大。這是不正常的產業搭配,很容易導致演員自我膨脹。在她看來,像葛優這樣能夠保持平常心的演員太少了,“勢利眼是這個行業的職業病”。談及宋丹丹與余淳導演這一組合,趙趙稱自己很早就聽說過這個團隊不太愛看劇本的合作方式,所以在她看來,編劇在選擇這樣的合作對象時,一定要考慮一下自己的內心承受度。
說到自己作為編劇曾經合作過的演員,趙趙透露,像徐崢、陶虹這樣有藝術底子的演員,對劇本是非常尊重的。雖然并未遭遇過被大面積改動劇本的情況,但是看到同行的遭遇,趙趙稱自己也是非常著急的。因為寫劇本對編劇而言,是一個非常痛苦且艱辛的過程,被人隨便改動非常難受。“如果你改得好我心悅誠服,可改得不怎么好就讓人很難受。所以我很理解,為什么老舍說‘改我一字,男盜女娼’。”趙趙指出,在美國,編劇是絕對的權威,如果演員隨便改劇本,編劇隨時都可能把你寫死。
編劇與演員之間的這種矛盾,在趙趙看來,說到底這是整個行業的問題,現在全民“審丑”,喜歡“聽雷”,追求的是話題而非藝術性,影視劇離“真善美”越來越遠。在她看來,當下中國的影視行業,為錢拍戲已經成為常態,包括投資方、導演、演員、編劇以及電視臺,大家都忙著掙錢,作品的藝術性變得越來越差。
新作描繪人生必經的窘境
趙趙一直以嬉笑怒罵的文風馳名小說界,被冠以“女王朔”的稱號。說到這個稱號,趙趙再三否認,“我都否認一萬遍了,可是沒有聽我的。”雖然表現謙遜,但喜歡趙趙文字的讀者越來越多,著名編劇史航看了趙趙的新作《丫頭兒》后難掩喜愛:“這本書精細地描繪了人生必經的窘境,又給了一些有益的提醒和啟蒙,是一本又精明又厚道的濟世小說。趙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三仙姑。”
作為70后作家群的代表,趙趙的三部長篇小說代表作中,《動什么,別動感情》和《結婚進行曲》寫一代人的愛情故事,《穿“動物園”的女編輯》寫職場生活;而新作《丫頭兒》卻少有愛情與職場成分,兩個故事中,她分別以大齡女白領和三四歲小女孩的眼光打量親情這種復雜的人際關系。趙趙坦言,有人說四十歲之前是生活,四十歲以后是回憶生活。但人到了一定年紀,應該去寫自己想寫的、沒那么商業的東西,不然會覺得很遺憾。趙趙認為,愛情可能轉角就遇到了,而親情,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人,在你回憶時,卻是最令人痛徹心扉的。在她筆下,70后一代的童年記憶與成年后在社會中打拼的時代印記都在不經意間展現。
趙趙坦言,《丫頭兒》完成后,她對丈夫說:終于能出版一本自己想寫的書了。在她看來,40歲之前特別想在人群中跳出來讓別人看見自己,但40歲之后就覺得很喜歡安靜地過日子,甘苦自知,“現在我越來越覺得沒有人能幫助你,能夠跟你一起生活的,其實就是你自己。”她指出,這本書不是影視劇,不為觀眾服務,而是很自我的一個東西。
《丫頭兒》簡介
《丫頭兒》以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一個三四歲女孩的最初記憶打量和映照成人世界。爸爸支援“三線”建設后,丫頭兒與媽媽、哥哥搬入一個破舊的大院。一樁婚事在丫頭看來是喜宴上的糖醋蝦球,而大人們的心思總是復雜微妙,婚喪嫁娶的一句話甚至都牽扯著幾家人的戶口、工作和遠近親疏。趙趙以丫頭兒的懵懂審視成人的殘酷,使每個童年不再的人悵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