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題:《百姓生活故事》——修車爺爺(20120206)
時 間: 2012年02月06日
解說: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是位85歲的老人,在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社區大院,幾乎人人都認識他,社區居民段先生給我們介紹說。
段先生:修車到現在也20多年了,總共修車20多萬輛,全是義務的,一分錢都不要,你給他錢他不給你修了。
解說:原來這是一位20多年義務為人修車的老人,20多年義務修車20多萬輛真了不起,那這修車的技術應該不一般吧?
記者:您覺得他修車的技術怎么樣?
段先生:他原來是在部隊上修坦克的,是一個機械工,所以現在修車那就小菜一碟。
解說:聽到這兒,您是不是也特別想認識一下這位老人呢?在中科院空間社區門口一個普通的修車棚里,我們看見了正戴著老花鏡修車的,今年85歲的徐世殷老人,這第一眼記者就被征服了,徐老修車的方式太特別了,自行車被兩根粗鐵絲吊在了空中,好像正在組裝的汽車。
記者:這么吊起來修?這感覺挺有意思,這是您發明的吧?
徐士銀:談不上發明,反正我覺得這樣方便,來會轉調的好調。
解說:徐老還有一項發明,因為是義務修車,為了省錢,徐老經常廢物利用,修車用的螺絲螺帽什么的,也都是他用一個特殊的工具給剪來的。
記者:這是一個袋子,都是裝螺絲的是嗎?
徐士銀:這里面全是磁鐵。
記者:全是磁鐵?
徐士銀:因為下車不方便,我看到有問題一愣。
記者:就能把螺絲釘螺絲帽沾起來了,您太厲害了您,發明了特殊修自行車法,還發明了特殊撿螺絲釘的方法。
解說:今年85歲的徐老身板硬朗,思維敏捷,更加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眼前這位修車的老漢,竟然是中科院離休的一位處長,年輕時還曾經扛槍打仗,把青春歲月奉獻給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
徐士銀:我解放之前打過江南,后來返回來打秦島,渡江戰役我都參加了。
記者:是嗎?
徐士銀:那當然了。
解說:解放后徐老成了軍隊修理坦克的機械師,再后來專業到了中科院,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徐老即將離休,這個時候有單位高薪聘請他,但是徐老沒有接受邀請。
徐世殷:沒有想干,因為我想是這樣的,為錢不行,如果一個人就是為錢好像是不行,我作為一個黨員來講,怎么樣子做一些有益于群眾,方便群眾的事,這就是應該做的。
解說:那又該為周圍的人做點什么呢?本來就喜歡機械的徐老,想到為大家義務修理自行車,沒想到這一干就是20多年,每天凌晨四點多徐老的義務修車點的燈光就已經亮了,一年四季無論刮風下雨,他都會準時來到修車點為大家修車。
徐士銀:我每天早晨最少能修個四五輛車。
記者:就每天早晨?
徐士銀:每天早上。
記者:那您業務很忙啊。
徐士銀:那當然了,我最多的時候八點以前修了八九輛,十輛也修過。
解說:老人保留著十多本筆記,詳細記錄了他每天修車的數量,算下來20多年他修了20多萬輛自行車,徐老和他簡陋的修車棚,成了這個社區一個符號,一個溫暖感人的標記。就在采訪那天因為太冷了,修車棚里水盆里的水都結冰了,可是徐老告訴我們,常年修車讓他鍛煉出了好身體,嚴寒酷暑他都不怕,說完,他還帶我們參觀了緊挨著修車棚的一間臨時搭建的小房子,這是單位幫徐老建的,雖然非常小,但是一進去里面很暖和。
記者:咱們這個小屋有四平米,三四平米?您量過沒有?
徐士銀:沒有量過。
解說:房子實在太小了,兩個人站進去幾乎沒有什么剩余的空間,但是徐老還是很認真地布置了一下,除了兩把椅子,還有一張很舊的木桌,上面放著一些必需品。
記者:這兒還有臺歷呢,這是您的水壺,然后還有您要吃一些藥是嗎?
徐士銀:對了,擦手的藥,防裂口子。
記者:因為經常在外邊干活,我看您的手確實有點粗糙。
徐士銀:現在好多了,現在好多了,擦這個好多了,原來更不好。
記者:因為修車經常接觸油啊什么的,涼水,所以都裂口子,那您得注意保養。
徐士銀:現在可以。
解說:在這兒我們還看到了幫徐老解悶的寶貝收音機,作為廣播人看到收音機覺得親切,更高興的是,平日里我們的生日能給這位可愛的老人帶去快樂,而且這兒一口氣擺放了四臺收音機,您別誤解,徐老是最愛節儉的人,這四臺收音機都很舊了,是小區里面人們淘汰下來的,徐到修一修接著用。
徐士銀:我就不用轉臺了,我想聽什么臺就聽什么臺,北京臺這就是北京臺,我一開開以后。
記者:那您把這幾個都開開。還有呢?
徐士銀:我主要是干活的時候滿手都是油,我選臺不方便。
解說:徐老生活非常節儉,但是他對別人卻非常舍得,除了20多年義務修車,老人還做了許多事情,空間社區居委會的王主任告訴我們。
王主任:在我們社區一處黑板寫捐款那個,徐處總是第一個來捐,500、1000,連續這幾年將近三萬塊錢,最讓我感動的是,十多年前他將自己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了醫學研究用。
解說:說起捐獻議題這事,徐老非常坦然,他說這事他已經想了很多年了。
徐士銀:經過公證處公正了。
記者:那您為什么要這么做?
徐士銀:我在離休之前我就有這個想法,這是我最后一次黨費。
記者:您覺得把這個作為您以后,百年之后交的最后一次黨費是嗎?
徐士銀:在部隊里邊,你說我們好多戰友都沒了,他們什么也沒看見,不就是為了人民解放犧牲了。
記者:您說您的戰友沒有看到我們今天的生活?
徐士銀:我們活著的人,應不應該想想我們現在需要干什么?我們現在醫療條件,你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外科大夫需要有解剖尸體,沒有尸體解剖不可能。
解說:徐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老伴兩年前去世了,現在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他們也非常支持老人做的事情,因為他們知道父親決定的事情一定會堅持到底。
徐士銀:我干這個事情我覺得自己應該做的。
記者:那您覺得您幫了這么多人,您收獲了什么呢?您得到了什么呢?
徐士銀:我得到了,作為黨員我盡到了應該做的事,一點小事,我很高興,我不把它看成是負擔,我覺得是應該做的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