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百姓生活故事》——特殊的修表師傅
時間:2012年4月5日
記者:王老師您拿著這工具是嗎?
王富海:我拿著工具呢。
記者:還舉著自己家的一個臺燈?
王富海:對,一般都這樣,因為這是工作臺燈,需要近距離的照明,所以說這個比較方便。
記者:前段時間我跟隨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王富海前往曙光里社區居民老武的家中,那天王富海左手拎著一個工具箱,右手提著一盞臺燈,腳步匆匆,不一會兒就到的老武的家。
王富海:開開了,老武。
記者:叔叔您好。
王富海:這是老武,這是電臺的記者。
記者:開門的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正是王富海口中的老武,老武的家里清貧如洗,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他的老母親正躺在床上生病。
王富海:這是奶奶。
記者:奶奶您好。
王富海:這是廣播電視臺的記者,您拿那手表來,我給您修。
記者:奶奶還戴著一個黑皮帶的手表。
王富海:這個奶奶是九十歲的高齡了,這個奶奶家是低保戶,這個叔叔是殘障人員。
記者:王富海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來到老武家里了,他常幫著這家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一次來他是專門給老奶奶修手表的。
王富海:你看他這表,年頭久了,這種低檔的手表防水性特別差,上回我給它洗完油泥了,我說大媽您那個表殼已經讓汗水腐蝕得夠強了,因為低檔石英表都是后蓋,接觸皮膚的蓋是不銹鋼的,剩下的殼容易生銹。正好我這兒有一塊表,表殼和表盤、表針幾乎是。
記者:您要把自己的表,新的部分給它換上?
王富海:對,我用它那機心,表殼、表盤、表針都給它換了,我帶了一套。
記者:老奶奶的手表銹跡斑斑,指針也不準了,于是王富海決定給手表來個徹底的翻修,他打開了工具箱,戴上了專業修表的眼鏡,立馬進入了工作狀態。這里面都是?
王富海:各種型號的電池。
記者:連紙都自己帶著?把紙鋪在桌子上。
王富海:對。
記者:這是什么?
王富海:這是洗油泥的小油缸,手表分解之后放在這里,這個學名叫油缸,里邊放上溶劑汽油,把手表零件泡在汽油里邊,拿小刷子挨個齒輪清洗,清洗干凈之后再給它組裝起來。
記者:王富海年近六十,也住在曙光里社區,他從年輕時就愛好手表,雖說是自學成才,但手藝可不賴,但并不以修表為職業的他從1993年開始義務幫助了很多素不相識的人。
王富海:物品交換站1993年的時候有人就說我收音機壞了、手表不行的,我這走道也特別困難,說哪位師傅幫我修一修,后來我把電話記下來打通電話,在航天橋住。
記者:離您這兒挺遠的。
王富海:我坐300路,不倒車一直到了,到了下車給他們打電話,到他們家給他修好了,當時換電池走了,當時修好了。
記者:從第一次為殘疾朋友換手表電池開始,王富海便成了一個有心人,他常常通過居委會或者媒體收集信息,主動聯系那些他能幫得上忙的人。
王富海:我聽廣播了,人家說讓誰修什么表沒修好,說哪位師傅能幫忙給我修好了,我就把他電話給記下來了,我就主動跟人聯系,我一瞅,人家歲數挺大的,又幫著伺候老人,炕上的老人,我說這樣吧,我說我腿腳好,我到您家取,取完之后我在家修好了,免費給人送家去,北辰這邊,四環外邊,農機研究院宿舍里邊,不近,人家特別感激我,握著我的手給我倒茶。我說您這么孝順父母,為您服務心里邊特別高興。
記者:王富海修表不圖賺錢,頂多收個成本價,遇到家庭困難的他則分文不取,這些年來曙光里社區的很多老人都免費接收到王富海的幫助,殘疾人王大媽就是其中的一位,采訪那天,王富海在老武家干完活,接著又去敲王大媽的門,準備為她的手表換一塊新電池,可敲了半天也沒有人來開門,后來一位路過的鄰居透露了一個悲傷的消息,王大媽上個月剛剛去世。
王富海:她是上個月什么時候去世的?
市民:上個月24日,14日住的院。
王富海:正好我正忙的時候,有一次偶然碰見,78歲了那個阿姨,她在這兒碰見我了,說王師傅,哪天您什么時候有工夫幫我手表換一塊電池,我說行,什么時候去?她說您下午時候去得了,我早上出去一趟,結果一忙就給忘了,我突然想起來,壞了,我說正好今天有工夫就順便給王阿姨換一下電池。成的永生的遺憾了,那么信任我。
市民:對,她一般不求任何人,她一般都信不過別人。
王富海:成的永生的遺憾了。
記者:大媽去世的消息王富海一時難以接受,她在回家的路上話明顯的少了,而剛邁進自家門口眼淚就忍不住掉了下來。
王富海:我是真辜負大媽對我的一片心意了,留了終身的遺憾了,那么信任我,我一忙給忘了,還等著我給換電池呢。
記者:看到王富海淚流滿面,我知道他早就把王大媽當成了親人,我感動于這種陌生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有相信明天王富海這位花甲老人仍會提起工具箱走出家門,用自己的手藝傳遞愛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