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個車這么沉,您推上去?有沒有滑過的時候。
王師傅:經常的。
記者:這么陡的道要是滑下去的話?
王師傅:沒事,因為你喜歡、快樂、也成就感,就不累了。
記者:這上面是幾戶人家?
王師傅:三戶。費勁不?
記者:挺費勁的。
王師傅:你看那個山了,我就是那個山斜上去。
記者:那邊那個山更陡。
王師傅:這個道我是每天必來的。
記者:每天都得來。
王師傅:就是一封信。
記者:一封信。
解說:這里是北京郊區門頭溝的深山里,6月初的一天,記者跟隨郵遞員王自殿,推著自行車,駕著60多斤重的兩個郵包,一步一滑地爬上了一個陡峭的山坡。今天有一個郵件要送到山上的一戶人家,為此王師傅爬了半個小時的山路,而這只是他一天工作當中的要送的上千份報紙書信中的一件。
群山環抱下的門頭溝大臺地區,大部分道段都是這樣的山路。每天王自殿都要山上山下來回走二十多公里,將每一封信件送到居民的手中,而這位大山郵遞員今年已經54歲了。
記者:像這樣的山路每天都得走嗎?
王師傅:走,80%的就是這道,20%能騎自行車,但是大部分也騎不了,就是中間的馬路能騎點,剩下的就得走著。
記者:像上面的居民他們收信量大嗎?
王師傅:幾乎每天都有。
記者:您這管轄是方圓多少公里?
王師傅:20公里,居民戶數平房的是3000多戶,單位是20多個,5個居委會,1萬多人。
記者:我看這樣的山路,您這鞋是多長時間能廢一雙?
王師傅:我這鞋,仨月準完蛋。
記者:三個月準報廢是吧。
王師傅:準得報廢一雙,而且我這襪子是幾乎一個月得兩雙。
記者:至少得穿破兩雙。
王師傅:下坡老得往前頂,就把這襪子一下頂壞了。
記者:像這樣的山路天要是特別熱的時候,您這一趟就濕透了吧,衣服。
王師傅:肯定的,現在我們這秋褲都穿著。
記者:您這大熱天穿秋褲?
王師傅:我這長期穿,暑伏天我也穿著,不能脫,脫了一受風就不行,疼著呢。
記者:您穿這褲子來回上下山總出汗。
王師:出,老出汗,有的時候真是從心里來說都走不動,發怵。
解說:雖然嘴里說走不動,但是這樣的山路,王自殿一走就是17年,風里來雨里去,從沒有間斷過。
記者:我看這種地方,這要是一下雨,雨水沖著這個得泥石流吧。
王師傅:老往下掉石頭,弄不好就往下掉石頭,這地方你就得加小心,要是有蛇,植被挺茂盛的。
記者:那您要是下雨天的時候,也得頂著雨出來送嗎?
王師傅:我們沒有雨不雨。
記者:那這報紙怎么辦?
王師傅:就拿自個兒衣裳蓋著,你不能給弄濕了,弄濕了就沒法看了,所以我們就把這個工作當成生命似的,所以也是挺愛護它的。
解說:把工作當成生命去愛護,王自殿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每天中午最熱的時候,大家總能看到一個綠色身影,或是推著自行車,或是背著郵包穿梭于各條山路之間。說起這份不容易,鄰居張大姐都看在眼里。
張大姐:我可了解他,他太敬業了,中午我們都下班吃飯了,中午一兩點鐘我們都該上班走了,一看他還在送信呢,中午飯沒吃過,長期這樣,這么多年了從來風雨無阻。你說這大熱天的背著信得送上去,大中午正熱時候咱們誰愿意出去,都在空調底下待著,可是他得把這信給送到家,挨門挨戶敲,我真挺感動的。
解說:大山郵遞員的工作不好干,工資不高、任務不輕,但是王自殿說他就是喜歡這一行。
王師傅:跑山不如守山,我們都是大山里的,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父母從小也跟我說,“存金子存銀子不如存德行”,告訴我你干工作要踏實,干一行得愛一行。說實在話,覺得挺有意思的,特有成就感。你看上面的小房子了嗎?有一個老太太她跟我說讓我最感動的話,那天我差點掉下眼淚。“雖然大媽就二百塊錢,大媽能管起一頓飯,每天中午到我這吃飯沒問題,”這讓我感動得流了眼淚,我說人家對我太好了。當看到她們對我這樣,我覺得胳膊疼這點病都不算個什么,付出這么多,我覺得她們這樣對我,我覺得挺值的,太值了。
解說:老大媽樸實的話語,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卻讓王自殿心里暖暖的。為了不辜負大家的這份信任,完成好大山郵遞這份工作,王自殿付出了常人難以相信的努力。對此,他的妻子最清楚了。
記者:平時王師傅的作息是怎么樣一個時間?
妻子:他就是早上起來,4點多。
記者:4點多就起來了,騎車去郵局,中午能回來吃飯嗎?
妻子:回來不了,他回來了一天干活都費勁了。
記者:王師傅他中午基本上都不吃飯。
妻子:他著急,年輕他覺得胃沒事,現在他胃疼,我老說他現在歲數大了,腿、胃,他心臟還有點早搏。
記者:您那時候有沒有勸過王師傅?
妻子:說他他也不聽,他們有規定,今天送不出這個東西還能再投。他這個人干什么活,今天要是最有時間,就得千方百計給你送出這個東西。他郵局的同事也說,王師傅要是今天留下一個特快或者什么,這不是你的風格。
解說:由于身處大山深處,交通通訊都不方便,山里人與外界的聯系大都還是靠郵信。王自殿深知這一封信對于山里人的重要程度,所以無論再困難,他都不讓一封信在自己手上多耽誤一天。
王師傅:我有一年我送的一個特快專遞,他原先住址是灰地,他搬到了離我30多里地以外的小村里去了,下午都6點多了,而且那天天還陰沉沉的,搬了以后我就找,找來找去,查了好多單位,人家說不知道。這怎么辦呢?人家如果沒有重要事,就不會用這個高資費郵寄東西。后來通過居委會找,居委會也是查著了,說是搬到離我們家有30多里地以外的前臺村,當時晚上都8點多點,雨都下了,急得我呀,把這個東西擱到我的懷里面打車就去了,下著大雨,我到他們家都9點多了,他一看我淋得就跟水雞子似的。他說你干什么來了?我說我給你送郵件來了,他當時對著我打開了這封信,一看是孩子的轉戶證明,而且第二天就是辦理轉戶手續的最后一天,這是孩子一輩子的大事,如果轉不了就轉不了了。
當時人家就拿出100塊錢塞到我兜里,說大哥我這也不是別的,就是這一百塊錢作為你的打車錢。當時我把錢扔給他了,我說兄弟,再見。我跟你說心里話,就因為這個一直在激勵著我,我覺得我這工作特值,因為什么?我沒給你耽誤事,我給人家解決了人家一輩子的大事。
解說: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17年時間里,王自殿行走了11萬多公里,投遞郵件50多萬份,完成送達的沒有地址的疑難信件3萬多件。然而,辛苦付出的背后也掩藏著危險。在崎嶇的山路上,王自殿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甚至還癱倒在半山腰。明天我們將繼續為您講述大山郵遞員王自殿的故事。
主持人:昨天的故事我們說到大山郵遞員王自殿,負責方圓二十公里的郵件投遞工作,常年奔走在山路上落下了一身疾病,也面臨著各種危險。為了體驗王師傅的工作,記者一早八點鐘來到了門頭溝大臺郵政所,而此時王師傅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記者:您每天早晨就先到這里。
王師傅:先到這里,做搬遷準備工作。
記者:每天早上來,您第一項任務其實是打掃衛生。
王師傅:對,先拖地,把地下拖干凈了,然后等著接車。
記者:看出來了,您是一個愛干凈的人。
王師傅:還行吧。
記者:干活。
王師傅:閑不住,說實在就是閑不住。
解說:早上10點多,從門頭溝區郵政局出來的郵車,趕到了大臺郵政所,王師傅和同事小吳在門口已經等候半天了。
記者:這哪些是咱們的?
王師傅:這都是。
記者:這些是吧,也挺沉的。
王師傅:還可以。
記者:分撿的時候就你們兩個每天都來分。
小吳:對,主要是王師傅,我是他下手。
記者:像這些哪家都訂的什么報紙。
王師傅:都在心里呢。
記者:這要是現看現分那就麻煩了。
王師傅:那一天也分不完了,我還得報路子。年初的時候發張表,發完表之后背,2012年度分發報紙,大臺煤礦都什么報紙,多少份,數多少份,然后小學多少份,這都是。然后這邊記載的是搬遷的,比如叫什么,以后再哪來的信之后都能知道。
記者:變更的信息都得一個個記住。
王師傅:都得寫著。
記者:這些工作也挺細致的。
王師傅:不弄細了第一個耽誤時間,第二個你自個兒心里沒底,且跑呢。
解說: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熟練的分撿完報紙,王師傅雙手一較勁,拎起了兩個碩大的郵包就奔向了他的自行車。
王師傅:就這樣。
記者:你這個人就把這兩大兜子都給拿起來了,我拎拎試試。還真是挺沉的。
王師傅:你要拎慣了吧就覺得不沉,你要不拎慣了,就拎不起來。
解說:把六七十斤的郵包架上自行車,從郵政所里出來,這個時候已經接近中午12點了。這本該是大多數人吃午飯的時間,但對于王師傅來說,一天的投遞工作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一路騎行下來,不停地有人熱情地跟他打著招呼。
居民:您下班了。
王師傅:干什么去啊?
居民:干活去。
解說:在大臺王自殿是很多住戶家中的常客,已經常年送信,他對每戶人家的情況都了如指掌,而村民們對他的工作也格外地了解。村民馬師傅和李大娘拉著記者就說開了王師傅這個人。
馬師傅:我就見他大熱聽蹬個自行車,大上坡的,真挺辛苦的。
李大娘:王師傅是辛辛苦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哪回來了來信、哪回來了包裝,有一戶他能找五六趟,難找這樣的老師傅,我可敬佩他了,我可服他了,我說得向你學習。因為我老上郵局,有個事我說我給你帶,不讓,從來他不讓別人帶,他不讓帶。他說我得去,得為人民服務。這個人我說真棒,比雷鋒還雷鋒,當代雷鋒。
解說:出了郵局不遠,記者和王師傅來到了轄區內僅有的幾個有水泥路的村子,這里自行車可推不上去。王師傅明天都要抱著幾十斤重的郵包爬四百多個臺階,上去送信。
記者:這叫黃埔臺,每天都得過來。
王師傅:每天都來,從這邊上去,從這邊回來。
記者:這一組是多少個臺階?
王師傅:四百多個。
記者:每天送這幾份報紙就得爬這么高的路。
王師傅:對。
記者:這頂上有多少戶人家?
王師傅:就三棟樓,有幾排房。
記者:您這上著現在也挺吃力的。
王師傅:是。
記者:像您這平時身上帶著點什么藥嗎?
王師傅:治胃的。
記者:治胃病的。
王師傅:帶著膏藥,還有丹參滴丸。
記者:您年輕的時候是不是這點道就蹭蹭蹭就上去了。
王師傅:反正年輕的時候跑著,現在橫嘍喘氣。你看到了嗎,那大鐵架子后面還有一個村,我還得去大鐵架子后面。
記者:那么高啊那個。
王師傅:后面就是,一個大溝里。
解說:說到遠處那個山坡,王師傅還給記者講了一段前不久驚心動魄的一幕。當時天上下著大雨,王師傅騎著車載著郵包去送信,突然自行車從山路上下來的時候,車閘失靈了。
王師傅:閘捏不住了,剎車的膠皮一沾水它就不管事了,一下就下去的,正好那邊拉一個大車,這怎么辦哪?害怕得我,正好快到跟前我倆腿岔開擦地才剎住,差點跟大車撞了,兩腿岔開了,不岔開那天非得出什么事,出什么事就沒命了那天。
解說:雖然大山郵遞員的工作充滿了辛苦和危險,但是王自殿卻工作得很快樂。明年就要退休的人依然與郵政斷不了聯系,在他的影響下,女兒和兒子也都從事了郵政行業。想到自己的視野有了傳承,王自殿心中充滿了幸福和滿足。一個人平時行走在山路上,有時他就用歌聲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王師傅:乏味、沒多大勁的時候,唱個歌,自言自語地說兩句,唱個歌。“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
解說:就這樣唱著歌站在高高的山上,眺望著方圓二十公里連綿起伏的大山,滿身濕透的王自殿擦了擦汗,臉上充滿了自豪感。他說這里是他的家,他還不想退休。
王師傅:我挺知足的,現在我要躺在床上我也老想,我這一生我沒有白來,做了自個兒愛干的事、愿意干的事,也有一種被需要的快樂,我不退休,我還要繼續干。只要我能跑得動我就繼續干著,只要走得動,我就堅持。
女主持人:剛才您聽到的就是今天的《百姓生活故事》深山信使的下集,是由李瑞為您采制的。
男主持人:王自殿在采訪他的時候,也確實非常地感動我,十七年在深山堅守自己的郵遞工作,可以說為百姓服務,但是自己身上落下了很多病,但是他卻說非常地快樂,而且他還想一直干下去。同時在采訪的過程當中,北京廣播網的同事也對王自殿拍攝了視頻,今天大家如果對王自殿師傅故事感興趣的話,可以登錄北京廣播網觀看王自殿師傅深山信使的視頻直播。
女主持人:目前我們的2012北京榜樣也正在征集當中,王自殿師傅的故事非常感動大家,他也是我們2012北京榜樣的候選人物之一,也歡迎您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65157721講述您的故事,推薦您身邊的北京榜樣候選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