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百姓生活故事》——多背一公斤(20111125)
時間:2011年11月25日
安豬:小朋友們知道今天的老師是誰嗎?
同學們:安豬。
安豬:沒錯,我就是安豬老師。
在多背一公斤的活動現場,安豬這個名字把孩子們逗笑了。在農村經常有孩子問他為什么叫安豬?他就說是安心做豬的意思。在他看來豬在農村是一種重要的財產,解釋為安心做豬會拉近和孩子們的距離。其實安豬本名叫于志海,是廣州人,今年是他來到北京的第十個年頭。安豬還有一個被廣泛稱道的標簽是多背一公斤活動的發起人,這個活動的口號之一就是愛自然更愛孩子。
安豬:其實多背一公斤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一個公益活動,也就是說你在旅行的時候可以背上一些圖書文具,帶給沿途的鄉村學校,同時給這些學生們進行一些知識的分享互動,把外界信息帶給他們,那么這就是多背一公斤。
2004年安豬最早在網上發起了多背一公斤活動,每個人都能參與,在互動中還能得到快樂。這種公益方式讓多背一公斤迅速傳播快來。活動發起七年來,多背一公斤的志愿者幾乎遍布了全國各個省份和主要城市,每年還至少舉辦五百多項工藝活動。多背一公斤網站收錄了1348所鄉村學校信息。
安豬:一公斤是很簡單的理念很容易理解,很多人就會擔心我怎么去做,他們有一個很實際的東西。現在有了一公斤盒子就很實在,我拿著一公斤盒子去多背一公斤就可以了。
一公斤盒子是多背一公斤團隊今年八月份推出的新項目,在一個紙盒里裝滿了剪刀、彩紙等各種道具,能夠滿足一個班的學生一節課的手工制作,現在多背一公斤團隊已經開發出了四種盒子,有戲劇、美術、手工和閱讀盒子,還有正在開發中的航模盒子。網友還在網站上詳細地寫明了一種化學魔術盒子的方案。
安豬:裁紙、彩繩各種,這里有些作品你看這也是一個戲劇盒子的一個活動里面一個孩子畫的,特別好。
琳達在多背一公斤團隊中負責開發盒子,在今年夏天的一次活動中,她用畫著南京的繪本和孩子們做起了游戲。
琳達:現在我們要看看30米到底有多長好不好?
安豬:其實我們的盒子整個課堂是互動的,大家都是在和孩子們玩起來的。
多背一公斤是一道邁進公益大門的第一門檻,好多志愿者自從邁進了門,對公益的熱情就不僅僅局限在鄉村學校的教室里了,他們還幫學生家里賣起了栗子。
被訪者:春麗是在上小學的一個女孩子,她家里非常的困難,后來北京團的志愿者就自治了一個小小的春麗計劃的小委員會這樣的一個可能有四個人。最近他們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發現他們家有幾顆栗子樹,他們以公平交易的方式把栗子打出來,他們給的價比當地要貨的人高,他們自己物流到北京,全部賣掉了至少是250斤乘以12塊錢一斤,然后刨去成本,他們把剩下的收益還會再給他們。
帶上一些圖書文具和孩子們互動,參加公益的雙方都有了一種快樂的體驗,安豬能夠想到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工藝模式和他自身多年資深旅游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最終促使安豬發起多背一公斤活動是朋友的一次旅行經歷。
安豬:我的一個朋友他去了云南旅行,他在很偏僻的一個村子里面待了一個月,認識了兩位支教老師,是女孩子,之后我朋友要去另外一個村子,剛好那個村子也有一位支教老師,但是那個支教老師處境不是特別好,她想離開。于是這兩位女孩子就托我的朋友給這個女孩子捎兩句號,那么第一句話就是你并不孤獨,第二句話就是堅持就是勝利。當時也把我給感動了,當時就想我們是不是要為這些鄉村老師、鄉村學校實實在在地提供一些幫助。
鄉村教育資源的貧乏觸動了安豬,他想為這些鄉村的孩子們做些事情。但他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何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個計劃中來呢,作為一名資深旅友,安豬想到了旅行。
安豬:于是我就想到了我們很多年輕人都很喜歡旅行,而且現在很多年輕人旅行的方式都是自己一個人背著包,去一些很偏僻的鄉村,這些鄉村其實都會有一些鄉村小學,那么就想到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旅行和公益結合在一起呢?于是就想到一個主意就是最初的一個多背一公斤的雛形,就是通過旅行這樣的機會你帶上一些圖書文具帶給這些學生。
2004年安豬開始在網上招募志愿者并建立了多背一公斤的網站,這一年安豬還是一家IT企業的白領,2006年隨著網站聚攏的人氣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迅速擴大,每天下班后安豬要收發的郵件和要回復的問題越來越多,他的業余時間已經不足以應付多背一公斤的管理了,他開始考慮辭職。
安豬:我是不是有可能把它做成一個我的事業,而不是單純只是一個志愿者,單純只是一個倡導,所以06年也躊躇了好幾月,最后就是決定好吧我就試一試,最開始我為什么能躊躇,可能大家也會理解,在中國做公益可能你是看不到前途的,你不知道你能不能成為你的事業,不單是說你有社會影響力,還有很基本的一些東西,例如你能養活自己。
辭職后安豬開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公益項目的運作中,他組建了多背一公斤的運作團隊,還住錯了一個名為愛聚的公司,現在團隊的運營經費主要是靠企業的贊助。
記者:那你們團隊有想過成本的問題,那有揭不開鍋的時候嗎?
安豬:有。
記者:那是一種什么情景呢?
安豬:就是發不出工資。
記者:幾個月發不出來?
安豬:最多是兩個月。
記者:那大家有動搖嗎?
安豬:肯定也有的,這個無可厚非,你不能用道德去要求你的同事和員工這樣去做。
記者:后來怎么渡過危機了呢?
安豬:反正總有新的機會,大難不死。
雖然團隊籌款不容易,但還是有新鮮血液加入,李先生就是這樣一位,他曾經在國內最大的票務網站工作,辭職后輾轉來到多背一公斤團隊,因為在他看來多背一公斤有著獨特的魅力。
李先生:有位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讓施的人和受的人同時要快樂才能把慈善做好,多背一公斤的秘訣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