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由十位退休教師和干部成立的愛心教育小組,它成立于2001年,11年來,專門為那些來自單親家庭、貧困家庭和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們無償地輔導功課。11年來由張克佩、魏書霞、于淑珍、韋鳳蘭、王素仙、于淑華、彭世治、謝云、邵譽培等老人組成的補習班一直在盡力地修補著孩子們心靈的裂痕,他們想方設法地去鼓勵孩子,甚至能從孩子做的錯事中找到孩子的優點。這群老教師平均年齡接近72歲,自從2001年成立以來,先后輔導了74名來自單親家庭、貧困家庭和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他們就像蠟燭一樣,點亮自己,照亮他人。
解說:7月27號,紅蠟燭教育小組在石景山老山街道東里北居委會的活動室里正在舉辦聯歡會,這個小組由十名退休教師和干部組成,自從2001年成立以來,他們專門為那些來自單親家庭、貧困家庭和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們輔導功課。此刻,正在臺上表演的是72歲的于淑華老師和她的學生們。這段歌聲讓記者不禁回想起第一次去于老師家里采訪的時候,在她的書桌上看到了一幅書畫和孩子的繪畫。
“紅蠟燭”特殊家庭子女跟蹤教育小組部分成員:
上排從左至右:張克佩、魏書霞、于淑珍、韋鳳蘭、王素仙。下排從左至右:于淑華、彭世治、謝云、邵譽培。(資料圖)
記者:于老師,您這桌上還壓著這么一幅字。
于淑華:這是大學同學給我寫的“向雷鋒同志學習”,這是我輔導的孩子給我畫的畫。
記者:畫得這么好?畫的魯迅。
于淑華:我喜歡魯迅,他就給我做一這個,第一次輔導他小學二年級,他給我畫一個小螞蟻,畫得特別高。
記者:這幅小螞蟻在于淑華老師家里的門上貼了整整八年,轉眼間,小螞蟻的作者也從一個乖巧的男孩成長為叛逆的少年。
于淑華:他的錯已經多,因為他家庭環境太復雜了。
記者:怎么復雜?
于淑華:這不錄行嗎?
解說: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于淑華對此并不愿多談。這個孩子最終因為學習成績差,不守紀律,初中就輟學了,想到這名學生的美術天分,于淑華曾想引領他走上美術之路,想不到于淑華的建議卻被這位孩子婉言謝絕了。
于淑華:后來我們動員他,說給你找一個美術特別棒的專家給你當老師,他說不行,我坐不住了。
解說:在于淑華看來,孩子焦躁不安的情緒,多多少少受到了家庭矛盾和父親打罵的影響,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有時候于淑華忍不住要當面指出這位父親在教育上的偏頗。
于淑華:我說他爸爸,現在吸煙誰給他造成的,開始的時候我親眼見的,孩子說爸爸吸煙有害健康,你說去去去,就這。后來孩子抽煙了,抽煙了以后你怕他買好煙,費錢,你給他買成條的壞煙,我說我就這么說你了,他不言聲了。
解說:一位名叫米奇?奧爾伯姆的作家曾經說過,所有的父母都會傷害孩子,孩子就像一支潔凈的玻璃杯,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臟,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還有少數父母將孩子的童年摧毀成不可收拾的碎片。于淑華和紅蠟燭教育小組的其他老師們一直在盡力地修補著孩子們心靈的裂痕,他們想方設法地去鼓勵孩子,甚至能從孩子做的錯事中找到孩子的優點,下面的這個故事可以從深夜的一個電話說起。
于淑華:那會兒都十一點了,他奶奶就來電話了,于老師,你快過來吧,他爸爸把他找回來了,扒光了要挑他腳筋呢,我這好家伙連跑點顛,樓前一片漆黑,我這眼又高度近視,上那坡一下摔倒了把我,我掙扎著爬起來又跑著上他們家,爬他們家五樓去了,他爸爸瞪著眼正嚷著呢,正好鄰居出來,我說你趕緊把他勸走,我來做孩子工作,我讓他講講那過程。
解說:原來有另外一個孩子偷了別人幾根香腸,分給他一根,雖然東西不是他偷的,但是他知道這樣做不對,就不敢回家了。
于淑華:我說這件事說明你知道是非,但是你沒有做到底,你不但不應該吃,你還應該制止他這種行動,他就點頭,他后來能拾金不昧,你看看,拾五十塊錢上交了,得榮譽證書,到現在貼在他玻璃板下面呢。
記者:那這小孩現在做什么呢?
于淑華:現在上班去了,上一個飯店。
記者:服務員。
于淑華:對。
解說:這個孩子拾金不昧的故事,讓眼前于淑華老師和三名學生演唱的這首《學習雷鋒好榜樣》別有一番回味,在場的紅蠟燭教育小組的師生們齊聲唱完了這首歌。
老師:下面相聲做準備……
學生甲:我們的科學家還真不簡單,能造飛船上九天,造蛟龍下大海。
學生乙:那怎么干什么啊?
學生甲:咱們當然是好好學知識,鍛煉身體,將來也大腦天宮去。
學生乙:我還想到去龍宮尋寶呢。
解說:這位還想去龍宮尋寶的小女孩,名叫鄭潔,也是紅蠟燭教育小組輔導的一名學生,她的指導老師是今年82歲的謝云老師,看著鄭潔在一屋子的觀眾面前落落大方地表演,很難想象,她在十年前是一個說話口吃,性格內向的孩子。
鄭潔:我以前是很內向,不愛說話,有時候見著生人就哭,小時候。
記者:但是現在挺大方,挺開朗的。
鄭潔:這些全是老師幫我鍛煉出來了。
記者:您是怎么幫鄭潔擺脫羞澀的?
謝云:開始我就跟她兩個人一起讀她們課文上的詩歌,齊讀,輪讀、領讀,互相穿插著讀,后來這些同學們在一塊開會的時候我讓她發言,再后來培養她演點節目,小孩子是表揚出來的,越表揚她越有信心,讓她大大方方,跟四周同學接觸得比較好,這樣比分數更重要。
解說:在加入紅蠟燭教育小組的11年了,謝云老師一共輔導過鄭潔等十幾名學生,在這11年里,她經歷過兩次癌癥手術,力不從心讓她也想過借此急流勇退,安享晚年。但每當這樣想的時候,當年家訪時的一幕又浮現在她的腦海中,讓她又堅定了留在紅蠟燭的決心。
謝云:有一個孩子家里,三口人,住一間大概十三四平米的房子,他的學習地點就是一張折疊桌,就在門口那個地方學習,他要出去端茶的時候,必須把桌子挪開才能開門,出來進去都是這樣的。我就感到心酸,同時我也感覺到他們確實非常需要我們這些,如果不要報酬幫助他們一些,能解決他們很多困難,另外我覺得在這些方面能夠跟他們說點,我覺得自己挺高興的,就好像原來的我奉獻我快樂。
解說:謝云老師的一番話或許也是紅蠟燭教育小組全體老師的心聲,也是教育小組由十名退休老師和干部組成,目前平均年齡接近72歲,自從2001年成立以來,先后輔導了74名來自單親家庭、貧困家庭和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紅蠟燭師生之間還有很多的故事,但因為時間關系,這里只能掛一漏萬,僅借謝云和于淑華兩位老師的故事,向這些點亮自己,照亮他人的紅蠟燭們獻上我們誠摯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