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詠,生于1990年,山西臨汾人,北京公益聯盟創始人。童年命運多舛,年少時失去父母雙親,自幼便和奶奶相依為命。在家庭困難的情況下仍不忘幫助他人。高中時代就積極參加公益活動。08年大學還沒畢業的他一手策劃成立北京公益聯盟,求學公益兼濟于身。北京公益聯盟成立以來,他堅持每周末都往返近7小時的車程,到福利院、敬老院、殘聯和殘疾人家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現在聯盟已經發展成一個注冊志愿者超過萬人的大型公益組織。活動范圍也由助殘工作擴展到敬老、交通協管以及外來打工者關懷等公益服務。
解說:在北京這座有著兩千萬人口的大城市里,有許多對公益事業懷抱熱情的年輕人,90后大學生郭詠就是其中的一名。2008年9月,他發起并創立北京公益聯盟,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聯盟的志愿者人數從六七個人發展到一萬五千名,他們的公益行動得到的很多贊譽,郭詠也因此被媒體成為90后公益領袖,而接觸過或了解郭詠的人不僅會敬重欽佩他,更會心疼這個勇敢而堅強的孩子。
因為有小朋友過生日,郭詠親手把自己帶來的蛋糕點上蠟燭。
郭詠:因為我們從聯盟開始成立到現在,一直就提倡一個“隨手公益,隨地公益,隨時公益”的一個理念,一直就是堅持在做的海淀殘聯這個活動,我們每周都不間斷地做。
記者:海淀聾兒康復中心,是吧?
郭詠:對,跟身世有關系,我是跟奶奶一起長大的,沒有去過孤兒院什么的,但是我看到他們以后對他們來說,老師畢竟少,那塊的老師,孩子有七八十個,最多十來個老師,對他們來說他們還是缺少愛,我感覺到一個孩子,不管任何一種愛如果缺失的話,對他們的成長過程當中還是有很大的陰影,至少我們去了,雖然說不能代替父母,但是我們能給他們一種關懷,讓他們心里多一份陽光。
解說:1990年7月,郭詠出生在國家級貧困縣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他一歲時,父母因為車禍雙雙去世,郭詠從小和奶奶相依為命,成年之后,他在聾兒康復中心的孩子們身上仿佛看到了童年時的自己,雖然境遇不盡相同,但同樣地都渴望關愛和交流。
郭詠:他們大部分都是先天性的聽力喪失,到后來他們就需要一個人工耳,人工手術,人工干預,在他們的耳朵里植入一個人工耳蝸,靠外界的設備接受他們的消息,他們來這兒主要做一個康復,因為一般的情況下,在之前他們沒有這個人工耳,可能一輩子就聽不見聲音,有人工耳蝸以后,他們需要我們長期的一個康復,我們去了主要是幫他們學說話,因為孩子是全國各地的,他們父母都很少來,最多的也就是一個月來一次,有的是一一年或兩年來一次。
記者:是不是孩子們家庭條件可能也不是很好。
郭詠:因為人工耳蝸的手術費是比較高的,比如說一般的情況下,20萬左右,做完人工耳蝸以后,對一個家庭來說可能已經沒有能力來再經常看孩子。
解說:從2008年9月開始,直到現在,每個周末郭詠和聯盟的志愿者們都會到聾兒康復中心來看望這些孩子,志愿者郭詠向我們介紹了與孩子們交流的情況。
郭詠:有時候我們會帶他出來參觀一些地方,比如說動物園,我們還帶他們去看過皮影戲,參觀軍博等等,不讓他們脫離這個社會,我們當時帶他們去參觀軍博的時候是兩個志愿者帶一個孩子,70個孩子,就一百四五十個志愿者,我們還和軍博聯系,軍博還專門派講解員給我們,專門把我們這個龐大的隊伍,在里邊四層樓來回,他們孩子真的很盼望出去,還帶他們去國家大劇院看話劇,只能看話劇,可能他們聽不著,但是他們愿意出去,坐在國家大劇院的椅子上他們很高興看外面的世界,其實出去做什么不重要,他們要看到這些車來車往,人流在他們身邊經過的時候,他們眼神中閃爍著精彩的那種感覺,我們也很高興,大家在那兒很封閉,他們那個圈子里只有和他們一樣的孩子,他們中間有些孩子,康復中心嘗試著把他們送到正常的學校里面普通小學里去上學,我在那里待過一段時間,我跟他們一塊去過,雖然他們語言恢復得還不錯,基本上交流沒什么問題,可是還是能夠看得出來,聽得出來他們的缺陷,正常學校的孩子有些還是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們,你跟著去的時候你會感覺很不舒服,可是那就是現實,老師除了教他們語言之外,還要讓他們怎么樣去融入這個社會,這點是最重要的,沒有任何人能跟他們一輩子,所以我們做這個其實特別有成就感的原因是,一開始我們去的時候很多這些孩子不會主動去跟你交流,不會主動跟你說話,但是我們一次去了可能很陌生,兩次去了可能他會給你微笑,三次四次五次,更多次去了以后,他會主動站起來跟你擁抱,那種感覺是很親近的朋友的關系,就會感覺他們跟我們其實沒有任何區別,他們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我們聯盟里好多人會把他們,這我是兒子,去得特別久了,跟這個孩子特別處得好了,跟其他人開玩笑,這是我兒子,就這樣,好多好多。
解說:在做公益活動的過程中,郭詠接觸了很多殘障人士,其中有坐輪椅的朋友向他們表達了這樣的心愿,希望志愿者能夠帶他們出去轉一轉,看看外面的風景。于是,去年10月,郭詠公布了自己的手機號,作為“有愛無障礙”求助熱線。
郭詠:我們全稱叫“有愛無障礙,身心障礙求助熱線”,開通熱線以后,第一個接到是從黑龍江那邊過來的旅游團,他們也是二十多個殘障人,要去故宮(微博),其中的一個坐輪椅的阿姨給我打電話說,我們到北京了,我們跟著旅游團,但是我們的家屬陪同很少,我們想要去故宮。
記者:陪陪他們。
郭詠:對,到后來我們又加入了信息無障礙,他們在家里出不去,推動網絡可以獲取一些信息,但是他們又沒辦法接觸網絡。
記者:不太會。
郭詠:我們慢慢教他們上網,后來又介入生活無障礙,他們平時要交一些水電費或者什么的,或者買一些什么東西。
記者:幫他們跑跑腿。
郭詠:對,這樣的話,我們還做了一個一對一的,比如說在朝陽區某一個點,他馬上需要,我們志愿者馬上在就近的點兒我們就能聯系到他們,倡導我們志愿者建立一對一的服務,有這個需求,可以就近為志愿者服務,或者有事沒事可以互相地交流一下。
解說:由于在公益領域的出色表現,郭詠被評為2009年北京市優秀慈善工作者。北京公益聯盟有榮獲了北京城市貢獻獎,而這幾年,做所有的公益活動,郭詠都沒有拿過志愿者或是其他任何人的一分錢,所有的支出都有他個人承擔,他靠勤工儉學支撐著這項公益行動,明天我們將繼續帶您了解,郭詠的公益故事和他的成長經歷。
解說:“有愛無障礙”,這句響亮的口號來自90后大學生郭詠發起創立的公益組織北京公益聯盟,四年來郭詠和志愿者們幫助殘障朋友實現了他們很多心愿,而昨天的故事里我們也講到,這四年來聯盟所有公益活動的支出費用都由郭詠自己承擔,一共近5萬元,這對于一名普通的大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郭詠:開始的時候當然沒有想到說我們會這么大的投入去做這樣的活動,后來在有人來求助我們的時候,我們感覺到還是盡我自己的所能吧,在我能力范圍之內我還是盡量地滿足他們,因為對他們來說,可能他們今年的身體狀況很好,比如說想去故宮他們能去得了,如果明年他們的身體狀況不好他去不了的。對我們來說,可能是我要去做其他的工作,去做兼職什么的多掙一些錢,來滿足這個活動的需求。開始大一的時候是在餐廳里邊打工,因為我們那邊做兼職的話可能性比較小,因為離市里邊比較遠。到大二的時候就自己學習軟件了,開始做一些外包的比如說平面的設計、或者視頻剪輯、或者排版工作之類的。
記者:你每天打工的時間有多長?
郭詠:差不多3點半下課的話,基本上沒事就在電腦跟前就一直到晚上,甚至有的時候接的夜活比較緊的話,可能是連夜去做。整個時間基本上都用在學習、兼職和整個公益當中來。
記者:錢夠用嗎,覺得?
郭詠:比如說做一些大型的活動,或者第二天、第三天要做活動,現在錢還缺一部分,也有這種情況。
記者:一般你想什么辦法?
郭詠:沒辦法,有的時候可能會找,比如說我在哪做兼職,可能會向他們預付一些,或者跟朋友借一些。
解說:郭詠是個苦孩子,他來自山西省汾西縣的一個貧困小山村。一歲時父母因車禍去世了,奶奶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也是奶奶教會他要做一個好人。
郭詠:因為我奶奶她也是沒有文化,她沒有上過學,平時她可能更多的是一些行動,比如說村里有什么事喊都會去,能不能幫忙的話她都會去。我感覺那時候很不理解,人家家里有事咱們去干嗎去,那時候也是很不理解。但是后來我是感覺到,確實我奶奶對我影響挺大的。
記者:奶奶也是個熱心人。
郭詠:對,很熱心的。包括那時候我們那塊流浪漢比較多,經常在門口過的時候,一般都會給點吃的。那時候我們家里可以說剛剛能夠保證那種,因為我爸媽不在以后,我爺爺第二年就病逝了,那時候癌癥也花了不少錢,家里所有的東西都賣掉了。唯一的收入就是種點地,那時候我奶奶養我挺不容易的。
解說: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郭詠瘦小的肩膀從小就要承擔生活的重擔,但他從不抱怨、從不放棄。在他年少時寫成的詩歌里,就銘刻了他稚嫩而勇敢的堅持。
郭詠:那時候也是很迷茫的時候寫的一首詩歌,寫著“我總是不停地走,才知道什么叫追求,用汗水沖淡后退的路,永不回頭。”我一直也是這么做的,感覺無論什么事,既然我堅持著做了就沒有退路,既然我沖鋒出去了,我不想打退堂鼓說這個事我遇到困難了,做不下去。差不多12歲那年就開始去工地上給人家,我們那叫當小工,工地上有磚或者是混凝土那種的,那會兒就開始做了。
記者:人不會讓你干嗎?
郭詠:那時候主要是感覺你這么小,那時候我很瘦小,那時候去了以后,就感覺你能干得了什么呀?第一次的時候我們那臨村蓋學校呢,我第一次去了在門口,我就想能干點什么?不讓你干,然后就一直堅持到下午的時候,到下午人家多下工了我還沒走。
記者:你就一直站那?
郭詠:一直站那我就跟他磨蹭著,因為到別的地兒沒地兒去干,我說給錢多少無所謂,只要掙點錢就行,那時候一天12塊錢,從早上6點要到晚上8點,那是夏天的時候。中午別人都休息你不能休息,所有的東西就是一些零雜碎的活兒你得去做。
記者:你都做些什么呢?
郭詠:那時候搬磚必須多,因為其他的干不了,搬磚比較多一些。比如中午人家睡覺了,你得把所有的水接滿了,那些廢料給收拾了,這些都是你的活兒,可以說一天十幾個小時你得做。那時候手什么都磨得出血,我不知道的。
記者:是暑假嗎?
郭詠:是暑假,我每天往處跑,奶奶說干什么呀?我說沒事,我說出去跟同學玩玩。其實那時候我很少出去玩的,她知道肯定不對勁。每天早早就出去了,晚上很晚才回來,后來知道了我在工地上,不讓我干了,我說不行,這個還是得干。那時候至少是能夠給她減輕點負擔,因為單靠家里那點收入,基本上是沒辦法滿足我上學或者是各種需求。我奶奶她一個人去弄這些事,我感覺她太苦了,沒辦法,我說我堅持著做吧。
解說:郭詠18歲上大一那年奶奶因病去世,他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但苦難也教會了他如何愛別人。
郭詠:也是很遺憾的,我想上大學之后帶我奶奶來北京,但后來這個愿望也沒有實現,所以我就想著我說不能讓更多的人的夢想,或者說愿望落空,或者說變成一種遺憾吧。其實我給予的很少,但是我想集中大家的力量去給他們愛,我能做也就這么多吧,感覺。
解說:在湖南衛視今年播出的《18歲成人禮》節目上,郭詠作為青年的榜樣發言,號召年輕人參與公益。節目中郭詠四年來一直照顧的聾兒范杰朗讀了一篇作文,相信這篇作文也是對郭詠以及所有志愿者最好的獎勵。
聾兒朗讀:我喜歡他們,經常想他們,我看著他們來,我看到爸爸媽媽他們來了,我們在想家。后來老師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