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百姓生活故事——為了那片綠
時間:2012年3月12日
主持人:3月初的一天,天氣乍暖還寒,記者來到了房山區韓村河鎮下中院村的一戶人家,拜訪一位叫于清的老爺爺,今年他已經86歲了,在深山里住了一輩子,要不是有人帶路,想要找到于清的家還真是要費些功夫,大山深處除了茂密的山林就只有這一戶人家的身影了,于清的孫女海霞大老遠地就把記者迎進了家門。
海霞:進來吧,別這么客氣,這是老院子,多少年了,我們家就是簡單。
記者:老人家您好,今年您多大了?
于清:86了,虛歲。
記者:86啊?您這身子骨不像啊,太硬朗了,腿腳也這么利索。
于清:還湊合。
海霞:就因為在這兒待著,空氣好,樹也多,空氣好點,沒別的。
記者:您這是在家干嗎呢?
于清:沒別的事。
海霞:弄弄樹桿,弄弄地,沒事就鼓搗點樹。
主持人:說到這片山、這片林,正是記者今天采訪的主題,28年前,這里可并不是現在的景象、光禿禿的山,幾乎見不到一棵樹,雨季經常引發洪水和泥石流,正是于清老人帶領家人一鍬一鋯將這六百畝荒山變成了幾十萬棵樹的綠林。
記者:您是哪年栽的樹啊?
于清:1984年。
記者:當時為什么要種樹呢?
于清:那陣兒是國家政策下來,給片山能種樹。
海霞:我們家以前就是以養羊為主。
記者:養羊的?
海霞:我爺爺就是羊倌,養了羊養了一百來只。
記者:一百來只呢?
海霞:家家都養羊,我們村好多羊呢,上山上吃草,草都給吃光了,就光禿禿的山了。夏天一發水滿溝都是洪水,那時候國家有這么一個政策,別讓養羊了,為了美化環境,看著最起碼山上發洪水,到春天山上什么都沒有,人家都嫌這兒別扭,后來人家陸陸續續都搬走了,我爺爺就帶著我們這一家子,連我爸爸,帶我叔,我姑他們一大家子人,包括我在內,我爺爺說,得了,包山,栽樹。
記者:那時候羊都怎么辦了?
海霞:羊都讓我爺爺給賣了。
記者:羊都賣了?
于清:都賣了。
記者:您把羊賣了心疼不心疼啊?
于清:心疼管什么?山林都起來了,不養它就為的是這個,保護山林唄。
主持人:眼見這山一天天荒起來,村里其他戶人家都搬到了山下去住,而只有于清一家留了下來,祖祖輩輩都居住在這片山上,于清老人舍不得離開,于是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去種樹,為了種樹,于清一狠心把家里一百多只羊都給賣了,換了錢,買了樹苗,帶領全家老小上山去種樹,當年于清老人已經是五十九歲了。
于清:這么高的小樹我給它栽起來,現在都長得這么壯了。
記者:是不是這一片都是您栽下來的樹?
于清:眼看著這一片都是。
記者:有多少畝?
于清:要我說這荒山得千來畝。
記者:那時候栽樹的時候,海霞應該還挺小吧?
海霞:六七歲,那時候我上學,正好上一二年級,八九月份,咱們這兒雨季,正好我放假,我爺爺他們栽樹,我上山上一鋯一鋯,我沒勁,人也小,我給他們送飯,拿小筐背著,因為我們這屬于雨季造林,借老天的光,天上下雨, 這兒越忙。
記者:那個時候,爺爺還記得一早幾點起來嗎?
于清:天一閃亮就起來了。
海霞:我爺爺戴一個破草帽子,弄一塊塑料布,這一系,這一拍,拿一個破口袋裝進一捆樹苗,老爺子穿以前老的軍布鞋,現在還穿著,一上山,深一腳淺一腳,越下雨越往山上跑,從山上下來跟落湯雞似的那個形象。
于清:栽跟頭,不少栽跟頭。
記者:不少栽跟頭呢?
于清:那可不是,你想雨季栽樹,滑,腳底下全是水。
記者:一栽跟頭渾身都是大泥了。
于清:那怎么著?吃得也不行。
海霞:我爺爺累得,回來的時候倒頭就睡,一睡就睡不醒,早晨睜開兩眼,就是立馬拔樹苗去。
主持人:寒來暑往,起早貪黑,為了還這荒山一片綠,于清老爺子沒少遭罪,經過一年的努力,眼見著漫山遍野地插滿了一棵棵綠油油的小樹苗,于清老人長舒一口氣。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一場山火突然襲來。
于清:1984年栽完了,1985年春天就燒了。
海霞:從山后火著過來的,爬過山嶺著下來的,一下就燒沒了。
于清:一陣風。
海霞:風借火勢,火借風勢的。
于清:東南風一壓就壓到底。
海霞:燒沒了,我爺爺坐在那兒就光瞧著那山是黑的了,說完了,完了,這回可完了,白栽了。鄉領導都來了,還有好多部隊的人幫著滅火,滅也就留那么一點點,后來滅完之后,人家說老于別著急,大家都勸他,說沒事,明年咱們再栽。結果我們又第二年又開始栽,燒完了之后又到雨季又開始栽,栽完了之后還是,接二連三,1986年又一場大火,我們家動員了多少人?我奶奶養豬,一個大豬,養大了到年底賣了,都給我爺爺買樹苗了,那點大豬錢整個都投在里邊了。就別提了。
記者:第二把山火又燒了,您那時候不灰心嗎?
于清:已經到那一步了,不能坑國家吧?怎么著我就是下了保證了,我那陣趁著還干得了,我說怎么也得把山制造起來,第二年我又栽了一年。
主持人:這兩次山火都沒有嚇倒這位倔強的老人,雖然當時于家幾乎窮得都揭不開鍋了,但是為了當初把山變綠的那句承諾,于清硬是咬著牙,變賣了家當,換了樹苗又去種樹。然而都說水火無情,1988年,山上又起了山火。
海霞:那天是半夜三更起的火,大晚上,月亮都沒有,特別黑,睡得迷迷胡胡的。然后我就聽見我爺爺跟我奶奶就喊:“快起來,可毀了,咱家山上著火了。”我說可了不得了,我噌從床上起來,等我看的時候天邊全是紅的,一股風似的就下來了,等我穿上衣服的時候,我爺爺在我們家有一個石臺,在那兒坐著,真是傻了,我就看他在那兒掉著眼淚,一聲不吭,當時第一把火我爺爺都沒怎么灰心,等到第三次栽上的時候,這把火又來了,最后老爺子就是淚流滿面,回去,說實在的,幾乎兩天沒吃飯,我看我爺爺滿嘴燒的是泡,說實在的,老爺子就靠堅強的意志熬過這幾天,熬過那幾天怎么辦?就跟我爹說:“走。”逼得沒轍了。
主持人:傷透了心的于清老人帶著兒子到了山頂做起了一件驚動十里八鄉的大事,這是什么事呢?后來這片荒山又是怎樣種起來幾十萬棵樹的?于清老人又吃了哪些苦呢?明天的故事我們繼續為您講述。
主題:百姓生活故事——為了那片綠下集
時間:2012年3月13日
海霞:當時第一把火我爺爺都沒怎么灰心,等到第三次栽上的時候,這把火又來了,最后最后,老爺子就是逼得沒轍了,就開始在這山邊上壘那個防火墻。
主持人:昨天的故事我們說到為了讓祖祖輩輩居住的這片荒山變綠,于清老人帶領全家老小在山上種樹,可是一連種了三年,山火連燒了三次,把樹都給燒光了,三次山火的經歷讓于清老人認識到,要想種種樹必須得先放火,于是他帶上兒子在山頂上干了一件驚動十里八鄉的大事,這就是筑一道防火石墻。
海霞:就在山頂上。
于清:就在這兒,就在那兒,都是。
記者:這一遛都是防火墻啊?
于清:對。
記者:這石頭都是您一塊一塊壘起來的。
于清:我擱這邊壘,搬到那邊的。
記者:挺沉的這一塊。
于清:一塊一塊都是我壘的。
記者:這還真得有兩三公里呢。
于清:對。
海霞:這防火墻起了切實的作用,當時山上石頭特別缺少,到處起石頭,大老遠搬石頭壘上這么高,然后老爺子想一個轍,把石頭墻附近全部都用鐮刀把草割了,有草根就有火,這個墻就能擋住了,防火墻別提了,費老鼻子勁了。
記者:這跟小長城似的。
海霞: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記者:自從壘了防火墻以后,爺爺,日后就沒再起山火了吧?
于清:日后就好多了。
記者:好多了。
主持人:搬石頭、壘墻、抹水泥,對于當時已過花甲之年的于清來說,哪一件事都不輕松,為了壘起這道山林保護墻,于清不止一次累到在山上,村里的人都勸他說算了吧,樹長得再高,到頭來你能落個啥呢?對這些話于清從來不理會,站起來撣撣身上的泥土又埋頭繼續干,就是憑借著這股子棄而不舍的倔強勁,于清和家人硬是將這一米高的防火墻壘了足足有兩千多米長。可是,防火墻壘好了,為了種樹已經傾家蕩產的于家樹苗又到哪兒去弄呢?
海霞:樹苗那時候給燒沒了,后來我們實在沒轍,樹苗需要一部分錢,實在沒錢,我們家所有的錢都已經墊了,墊完了燒完了,后來我爺爺想了一個轍,山上有那么一片高樹的林子,多少年了,我們就用那個樹籽,曬完了之后,老爺子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轍,用育苗的方式,火炕育苗,頭春節就投入多少撒上,就跟咱們睡的大炕似的,然后燒火,每天用大塑料布一蒙,蒙完以后每天都撒水,一年就能長這么高。就想起來我都不能想,一下長出這么老粗,我都覺得這怎么也是生態林。
主持人:鑒于于清老人為山林綠化做出的貢獻,1986年至1988年,他連續三年被評為北京市勞模,去過人民大會堂,受過市領導的接見。不過最令于清老人高興的還是看著自己親手種下的樹苗一天天茁壯地成長。如今,這六百畝的山林已經綠樹成蔭,幾十萬棵參天大樹把這一片山裝扮得郁郁蔥蔥。
記者:您現在還有空出去看看山什么的嗎?
于清:哪天出去都得看山。
記者:哪天都得出去。
海霞:溜溜達達,現在不讓他們走得太遠,最多走一里地左右,因為畢竟現在我爸也在看山,我爸每天,反正中午,這陣兒11點半,快12點,連巡山再回去,再上山上看山。
主持人:于清老人今年86歲了,這片山林他守護了28年,如今他的大兒子又接過了老人的班,天天在山上巡邏。
記者:每天爺爺從這條道往山上走嗎?
于清:溜達溜達就得了。
記者:溜達溜達。
于清:養雞都養不了,山林起來了,野東西太多,養不了。
記者:山林起來了,動物也都來了是吧?
海霞:小動物都多了。
記者:因為環境好了。
海霞:雞都讓黃鼠狼給叼走了。
于清:黃鼠狼,跟貓一樣的那個叫(地貍子)。
記者:以前有嗎?
海霞:以前沒有,以前哪有?可能這邊環境好造成的。現在一到春天、夏天、秋季旅游的比較多了,人家一到這兒來的時候說這兒真涼快,好像比別的地方降了幾度似的,就覺得我們這兒特別涼快。然后空氣,你們這兒空氣多好啊,說實在的,不管說是我們自己家人受益,還是路人,大伙都看到了,現在還有這么美的地方,人家都這么說,山上的野花以前哪有啊?都讓羊吃光了。現在你看山上一片一片的白,看那種小白花,好香的,招來好多的小蜜蜂。
主持人:說起現在這山上的變化,海霞就像數家里的寶貝似的,似乎一天一夜也說不完,然而自然環境的改變卻沒有帶動于清一家人生活條件的改善,因為種種原因,于家現在還沒有通上電,這也是于清老人最大的心病。
于清:主要這電的問題。
記者:把山上通上電。
于清:對。
記者:現在山上還沒有電呢?
海霞:沒有,我上學的時候寫作業,天天點煤油燈,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點著煤油燈過日子,九幾年,當時那時候林業局出資,給我們安的太陽能,結果這電還是沒解決,只能維持晚上的照明。
記者:春節聯歡晚會您看過嗎?爺爺。
海霞:這么多年壓根兒沒看過。
于清:沒有。
記者:沒看過?
海霞:我爺爺是靠收音機過日子。
于清:不能放,沒有電視,耗沒了就沒了電了。
記者:連照明的電都沒有了?
海霞:照明的都沒有,還是靠點蠟燭。
主持人:幾年前孫女海霞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上學方便,已經搬到山下居住了,現在只剩下于清和老伴還住在山上,生活簡單而清貧。
記者:爺爺,現在要是讓您搬走,離開山林這一塊您愿意嗎?底下有條件更好的地讓您住。
于清:那不行,得國家批我,我才動。
海霞:這個意志就是說能讓山綠了就行了,沒想到他們的愿望真實現了,可是自己也老了,我當初從一個幾歲的小孩,現在也長到三十幾歲的人,奔四十歲的人了,可以說跟這山,別說老爺子說想離開這兒,我也不想離開這兒,你讓他走他都不走,這是他一輩子的心血,我爺爺現在已經把這個看山的任務交給我爹了,我老爹了。我老爹這一代傳一代,等于,如果老人沒有了,說實在的,我必定要回來,我都跟我自己的兒子說,一直守著,怎么得把老爺子這點精神延續下去。
主持人:現如今于清和孫女在山腳下也種下了一片山楂樹,老人說每到夏天的時候,他都會來采一些山果子、野菜到路邊上擺個攤,每每有游客路過都會被這原生態的綠色食品吸引來,買上一些帶走,還經常會有一些回頭客,每到這個時候老人的臉上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當然,看著于清一輩子在這山上栽樹,村里有人豎大拇指,也有人覺得他傻。
海霞:人家都好幾家養羊的,人家都說你怎么那么傻,現在養羊的日子都比我們過得好。
記者:爺爺心里怎么想的?
于清:我就是下定決心,主要就是看著這個山林,這不是我的,這是國家的,我這六百畝貢獻國家,我就靠栽樹,如今我還想著。
記者:為什么愛好栽樹?爺爺?
于清:沒說嗎?人留后代草留根,為什么?我就為了發展后代,就為了一個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