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IBM創始人的兒子、時任IBM董事長的托馬斯?沃森發表了一次演講。當時,IBM剛剛過完50歲的生日。
托馬斯?沃森在演講中引用了一組數字:1900年,美國排名前25位的工業企業中,只有兩家依然出現在1961年的名單上。其中一家是因為兼并了原來名單中的6家公司而存活。此外,有兩家倒閉,剩下的15家則被遠遠落在了后面。這些數字時刻提醒我們,公司是可能被耗盡的,成功隨時可能會從指縫間溜走。
時間又過去了50年,歷史教會了我們什么。我覺得,從歷史中,我們能發現企業持續成功和影響力的來源,它到底是什么?
托馬斯?沃森在1962年還說,他堅信“任何企業為了生存并取得成功,必須建立一套健全的信念,并將它作為所有政策和行動的前提,企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忠于這些信念”。在這里,托馬斯?沃森指的并不是什么道德戒律。在他看來,一個公司的信念就是它的特性。如果能夠梳理出并且堅持這樣一個核心,企業就能年復一年地確保自己的唯一性和獨特性。
十年前,當我剛剛開始接手這份工作時,我們預判了未來幾年中將會上演的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正如地殼板塊變動一樣,將會測試每一家公司的勇氣。比如,一種新的計算模式將橫掃市場;比如,全球化將重整經濟與市場。
IBM公司的領導層認識到,我們必須抓住這些變化并將其及時轉變為我們的優勢,以掀起另一波變革大潮。但請不要忘記,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剛剛走出財政困境。老實說,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但是,要讓IBM重展雄風,就必須回歸到我們的根本要素當中,回歸我們的DNA。因此,當我成為首席執行官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核心價值觀。
問題是,要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讓價值觀保持不變?
顯然,I B M的“核心價值觀”并不是董事長自己設定的,現在員工又是這么超級聰明、高級獨立,因此不能高高在上對他們宣布價值觀。
因此,我們采取了另外一種方法。IBM在全球開展了在線的72小時活動,稱之“JAM”,也就是思想大討論。盡管那時,活動有些零亂,爭議不斷,但是最終,IBM員工接受了一套全新的價值觀,因為這些價值觀正是他們自己塑造的。
我們知道,如果不能首先回歸本源,回歸文化根基,那么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從重新設計IBM產品和服務組合,到全球業務整合,甚至到全球衰退低谷推出“智慧的地球”計劃??都將無法實現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創始人的個人信條、行動、決定和性格的延伸。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會鐘愛有領導魅力的超級明星式的領袖。無疑,人格魅力在商界毫無疑問是極具吸引力的,媒體會不斷推崇這種魅力,華爾街也以此為資本,企業員工更是汲汲渴求。托馬斯?沃森本人就是這樣一個原型。但是我們想想,如果企業的創始人不在之后,怎么辦?到那時,企業文化如何傳承下去,就成為一個難題。而如何能夠傳承一個世紀,就成了難上加難。
這樣看來,我們就應該把企業的特性收集出來,好好考慮一下是什么使沃爾瑪成為沃爾瑪、蘋果成為蘋果、清華成為清華?正如托馬斯?沃森在1962年說過的,“我們這樣做是讓我們所有的機構,不論是企業、政府、學術機構還是其他類型的機構都能夠迎接變革世界所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