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昨日在第三屆中國責任投資論壇年會上表示,當前,我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經濟發展模式亟待轉型。要治理污染,我們預計中國未來每年至少需要2萬億人民幣以上的綠色投資。
他指出,在目前價格體系無法充分反映綠色項目外部性和財政投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建立一個綠色金融體系,用有限的政府資金撬動幾倍、十幾倍的社會資金發展綠色經濟。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這一點已經形成共識。
馬駿認為,我國未來的綠色金融體系,將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碳金融等各種工具為綠色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并通過各種政策支持來降低綠色企業的融資成本。在這個體系中,不僅要包括各種融資工具,也要發展為這些融資工具服務的基礎條件,尤其是用于識別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的環境信息和在此基礎上開發的分析手段、分析工具。
只有提供了充分的企業環境信息,投資者才能判斷哪些企業是綠色的,哪些是污染型的,哪些是深綠的,哪些是淺綠的。換句話說,只有提供了環境信息,資本市場才能用腳投票,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綠色企業,減少對污染性企業的投資。
馬駿還強調,環境信息披露,除了可以直接為投資者提供單個企業環境表現的信息之外,還可以為資本市場開發綠色股票指數及相關產品、綠色債券指數及相關產品、綠色債券評級、第三方綠色債券認證等提供重要的基礎。同時環境信息披露也是強化企業承擔環境與社會責任的有效手段。
馬駿建議,要強化信披,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推動。首先,要通過立法,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發行債券的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其次,交易所要通過具體規定,明確披露的內容和模板,對關鍵信息,尤其是主要污染排放指標,要求定量、定期披露;第三,發揮中介機構對環境信息披露的評價、監督、引導和激勵作用;第四,要繼續強化環境信息披露的監管與執法。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