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造價值?這要提到我們多次提過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建立和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利用核心競爭力去創造價值,從而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所謂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你獨特的競爭優勢。剛才我已經講了,阿里金融和其他P2P相比,他的核心競爭力在什么地方?大數據,而且他還有一套技術可以把這些大數據轉換為貸款申請人的信用評級,這也是他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其他P2P公司沒有的。
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你特有的競爭優勢,而且還是你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優勢。核心競爭是技術壁壘非常高的優勢。你的競爭對手不花個三年五年,不投個千百萬上億的研發資金就沒有辦法模仿你,這叫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核心競爭力就是具有技術壁壘的技術產品或者商業模式的優勢。
企業家要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們企業現在要思考的什么問題?現在企業家要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在市場競爭中立足,憑的是什么。中國有句諺語,“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你的“金剛鉆”是什么,要把這事搞清楚。
我們要思考的不是把企業做大,而是做強做精,在起碼一段時間內的市場上,具備不可替代性。企業不僅獲得訂單,更重要的是獲得定價能力。
由于我的不可替代性,你只能從我這兒買,你就獲得了定價能力。一旦獲得定價能力,就不怕成本提高,成本提高可以傳遞到終端用戶那去。我的終端用戶即使不高興,但沒辦法,在市場上他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供應商。
核心競爭力的目的就是定價能力。在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我可以把一部分成本的上升轉移到終端用戶,定價能力可以保護毛利率,讓我可在這個競爭的環境中活下來,尋求發展。
在當前我們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候,企業要思考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如何圍繞核心競爭力來構建商業模式,在市場上取得獨特地位。
對于互聯網,我一向傾向于“潑冷水”
對于互聯網,我是外行,但最近看了些案例,拜訪了些企業,做了點研究。在互聯網上,我是一向傾向于“潑冷水”的,這可能跟性格有關,老掃人家興,凡是“發燒”了,一陣風什么的,我就跑過去“潑盆冷水”。并不是不看重互聯網,我認為互聯網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但只此而已,不要提高到思維的層面上。
互聯網沒有改變經濟學原理,沒有改變商業的本質。互聯網只是人類過去200年間,自工業革命以來諸多技術創新中的一項,不是最后的一項,也不是終極的技術創新,將來還會有比互聯網更厲害的技術出來。我百思不得其解,在過去的技術創新中,沒有見過這思維那思維,現在就突然冒出來互聯網思維。
對于企業來說,如何利用互聯網降低成本,開發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也就是如何利用互聯網來創造價值。互聯網只是企業轉型的工具,不是神器。
從剛開始對互聯網的漠視,轉變為對互聯網的盲目崇拜,好像不上網就死,上網就活。互聯網思維的種種提法,大多數不是互聯網特有的,是早就被人們總結出來的,有些提法甚至是錯誤的。這都是把互聯網帶來的一切變化絕對化了,神圣化了。
我想強調的是一些提法是商業常識,沒有什么新穎之處。在互聯網出現之后,這些原理的表現形式更加鮮明和突出,但是互聯網沒有改變經濟學原理,沒有改變商業的本質,只是提高了商業的效率。
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是定語,主語是金融,本質是金融,不是互聯網。電商的本質是商,不是電,電商的本質是零售業,不是互聯網。因此對于口號,我總是持懷疑態度。對于市場上廣泛流傳的互聯網+,我提出一個觀點是+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傳統行業+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傳統行業。
因為傳統行業的商業本質沒有因互聯網改變,必須遵循傳統行業的商業原則和規矩,在這個基礎之上,才來考慮互聯網的應用,而不是我有了互聯網就把商業和金融的本質顛覆了。
我本人不反對互聯網+,我只是說在互聯網+和+互聯網之間,我們要自己獨立思考,看哪一種方式對企業的發展最有利的,看哪種方式能夠提高企業的效率,能夠進行創新。我在企業調研的時候,傾向于認為,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應該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
當然了,最后的結論是每個企業自己思考,自己做出判斷,而判斷分析就是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
我想強調一個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成功的秘訣,也沒有必勝的法則。貓有貓道,鼠有鼠道,世界上最悲慘的事兒是貓做了鼠道,鼠做了貓道。自己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要有定力,自己要有內心的世界,做企業不是為了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不是比同班同學賺錢多,比過去的同事住的房子更大,不是比鄰居更加富裕顯赫,做企業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追求。
只有內心的追求,才能支撐我們獨立進行思考,才能支持我們進行創新。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