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國內最大的光伏上市企業無錫尚德宣布破產,曾經以生產銷售晶硅和電池組件為主業的中國最大光伏企業之一,如今不得不以破產重組來應對歐盟美國“雙反”之下的光伏產業寒冬。“從2008年的光伏產業熱潮期,到光伏產業寒冬期的到來之前,在巨大的市場和利潤的驅使下,國內成千上萬家做光伏組件和組裝的企業遍地開花,而到如今能生存下來的卻沒有幾家。”作為山億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創立者,崔佩聚對于光伏產業寒冬深有感觸,但同時也堅信“任何冰冷的寒冬中,總會有一道暖陽”。
堅持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是崔佩聚在產業寒冬期依舊一直堅持的。作為一名外籍企業家,在澳大利亞獲得碩士學位后,崔佩聚在其所學專業電氣工程領域工作了8年,帶著大功率光伏逆變器項目毅然回國創業,而這十多年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經歷,讓崔佩聚充分認識到創新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光伏逆變器是光伏系統的大腦,它直接影響整個系統的轉化效率,也是整個系統中最容易發生故障的地方。”所以對于以生產光伏逆變器為主業的山億來說,在控制生產成本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保證在技術上的不斷進步與創新。“我們有專門的研發機構,在原先產品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技術突破,目前我們的產品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相對于國際一流品牌的產品在性能上也差距很小。”雖然在寒冬期內企業的盈利不比往年,但是崔佩聚依舊沒有停止創新的腳步。
積極吸收儲備人才力量,是崔佩聚最為重視的工作。光伏行業的主要問題在于國內的同質化競爭嚴重,產能嚴重過剩,許多企業在面對歐盟和美國的“反補貼、反傾銷”政策時,損失嚴重。“這兩年,許多純粹依靠成本價格優勢占據國外市場的企業紛紛破產,而擁有核心技術和領先工藝的企業生存了下來。”這時候,崔佩聚看準眾多光伏產業高端人才短時間內被迫離職或待遇下滑,積極吸收儲備各方面的人才。“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本,這兩年山億通過人才的引進和儲備,吸收了200多高精技術人才,有了人才的基礎,山億才能在光伏產業走出寒冬期的時候獲得一個爆發性的增長。”
積蓄力量等待爆發,是崔佩聚為目前企業狀況制定的策略。光伏產業的寒冬期主要是由于產能過剩和同質化競爭,隨著這兩年產業重組進程逐漸結束,光伏產業的復蘇已初現曙光。“不少我們行業內的專家、企業家都認為至多一到兩年時間內,光伏產業將走出寒冬。我對此也深信不疑。”山億自2009年投產以來,在宿遷市宿豫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建設投產了4條生產線,2010年銷售超過了1億元,并將生產線增加到8條,這兩年雖然受到行業寒冬期影響,發展速度放緩,但依舊保持了穩健的發展勢頭,2013年預計銷售7-10億。“在這個產業整合的時期里,對于我們來說既存在機遇也存在挑戰,寒冬是我們積蓄力量的最好時期,只要堅持下去總能看到一道暖陽,而這道暖陽最終將帶領我們走出寒冬,走向一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