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中國市場光伏逆變器供應商數量增長迅速,在2012年達到一個高峰。2012年上海SNEC展會,逆變器相關廠家有439家。到了2013年的SNEC展會,只剩下286家,一年之間大幅縮水。2013年4月至今,還出現在國內光伏逆變器采購招標的企業有45家,而活躍在50%以上的國內招標項目的企業只有6家。這是8月2日申銀萬國與SOLARZOOM聯手舉辦的"2013光伏新周期論壇"上,陽光電源副總裁鄭桂標與我們分享的數字。
逆變器廠家率逼近零利潤
伴隨著逆變器生產廠家的增多,供給量增大,競爭的激烈,光伏逆變器價格急劇下降。從國內的招標情況看,2011年同等規格的500KW逆變器價格0.95元/W左右,2012年招標已經在0.6元/W以下,同期價格下降了30%。2013年的價格已經到了0.45元/W左右,再降低25%。
鄭桂標指出,技術的進步及規模的上升雖然使成本降低,但價格下降的速度遠超成本改善的下降速度。逆變器價格的迅速下降,加上企業運營成本特別是人工成本的上升,讓逆變器廠家已向零利潤率逼近。
除此之外,投資人對電站運行25年的長期投資,對關鍵器件的保障要求越來越高,甚至是20年以上的運行保障要求。而短時間競爭壓力,使未來需要在服務上投資的利潤喪失殆盡,無法良性循環。由此帶來的保障能力的缺失,使投資者失去信心,進一步影響銷量的下降,使企業陷入死循環。
鄭桂標進一步指出,企業資金流動不暢也是導致企業的難以生存的重要原因。由于光伏行業的當前現狀,銀行惜貸。投資者追隨政策的下調預期調整提前搶裝,但銀行貸款遲遲不能下達。包括一些大型國有發電公司去年安裝的部分電站貸款遲遲沒有到位,今年安裝啟動時間延遲。部分企業安裝電站待售,但由于受益的穩定性受到質疑,買家不積極。資金流動性受阻,下游欠款嚴重。光伏行業已進入普遍"差錢"的尷尬境地。
中國市場的光伏逆變器廠家90%以上都是近兩年進入的,對于新進入的廠家有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生存狀態更差。在這樣殘酷的環境下,誰還能生存?鄭桂標認為能做到"剩者為王"的企業需要具備以下的條件:
第一,行業經驗的積累;第二,技術進步,包括研發平臺建設和持續研發能力;第三,生產制造能力,包括供應鏈、品質控制、產能;第四,規模效益,當前利潤率持續下滑的情況下,規模效益占有先機;第五,渠道拓展能力,包括品牌認知、市場口碑和渠道模式;第六,長期服務能力,有完整的服務平臺和區域覆蓋;第七,融資能力。市場的特點造成資金需求量大,資金鏈應該有保障。
逆變器如何影響投資收益?
作為投資者來說,最關心的是收益率。鄭桂標表示,從當前招標的情況統計,基本的EP價格在8~10元/Wp,可以認為當前的系統含前期項目的投資平均價格為11元/W。其中,光伏組件價格在4.2~4.7元/W,逆變器價格在0.45~0.55元/W,固定式支架的價格在0.5元/W左右。組件、逆變器、支架分別占總投入的百分比約為40%、4.5%和4.5%。
從逆變器的角度來講,盡管其影響電站的初始成本少,但最終對發電量的影響很大,進而影響投資效益。換言之,不同性能的逆變器所帶來的邊際投資收益率差別巨大。
鄭桂標舉例說:"從近期的各個招標情況看,由于接近成本線,中標的廠家價格差異一般在3分錢/W之內,反映到系統成本就是0.25%的差別,但帶來系統發電量的差別在1%。由于逆變器的邊際投入對整個光伏系統產出的杠桿效應為40倍,最后的3分錢的投資,對收益率的影響將達到400%。"
在鄭桂標看來,受到逆變器的影響,導致不同電站發電量相差百分之幾很正常,更有甚者,同樣1兆瓦的電站查相差20%-30%的發電量。
因此,客戶在選擇逆變器的時候應慎重,需要考慮該產品是否滿足標準、安全、電網及認證要求等強制性條件;是否滿足逆變效率指標,比如最大效率、歐洲效率、MPPT效率,可靠性指標,以及首次購買價格及供貨范圍等績效性指標。"除了短期的性價比,更重要的是關注這個企業的生存能力,選擇能夠長期生存的的品牌,風險相對較小。"
"產品的數據手冊大家都會提供,而企業的經營狀況更重要,如果你希望投資不是大幅縮水,對企業的研究比對一兩個產品的研究更重要,這是我們高層管理者應該做的事情。"鄭桂標最后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