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上市,是近期電商江湖甚至互聯網行業最大的熱點。一向桀驁不馴不想被控制的劉強東竟然接受了騰訊的突擊入股,硬生生把京東估值抬高了許多,著實令人佩服其應變能力之強大。
現在,之前關于京東“自營風險大、資金鏈斷裂、移動端落后”的質疑,也隨著成功上市和微信入口開放暫時煙消云散,但這并不能說京東可以從此真正安枕無憂。
從京東上市后劉強東的種種言論看,京東還有三大假想敵。
【頭號勁敵:阿里】
無庸置疑,阿里巴巴是京東頭號勁敵。自從馬化騰選擇和劉強東在一起,京東就借外力擁有了挑戰阿里的底氣。劉強東已經向馬云喊話:“如果我們未來十年,保證像過去一樣,用戶體驗好于阿里,超過它一定是必然的”。
不過,投訴率表明其體驗還沒有預期中那么好。劉強東做金融、C2C拍拍網、國際拓展,明顯是按著阿里的版圖來規劃自己的業務。可以看出,雖然背靠騰訊,但東哥并不想讓自己一手創下的京東淪為騰訊的棋子,而是要改變互聯網格局躋身為JBAT中的一員。
但平心而論,京東與阿里相比,最大的缺陷在于盈利能力不足,上市之后更會成為最大的壓力。2013年,阿里巴巴以35.58億美元的凈利潤領先于騰訊的25.43億美元和百度的16.89億美元,這是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的京東望塵莫及的。馬云可以大肆投資并購,四處出擊,劉強東卻需要面臨上市后的業績壓力,可以說京東目前還不完全具備類似的投資能力。
【最大威脅:國美】
上市后劉強東稱要大力發展開放平臺,甚至傳統核心品類家電、3C也要開放。但是在大家電領域,京東不得不面對一個強大的對手,這就是家電零售巨頭國美電器旗下的電商平臺國美在線。
國美在實現持續盈利后,開始加碼電商。從國美在線近期的業務動作來看,不論是“決戰32天”大促還是高調推出“30天價保無憂,30天無理由退貨,180天只換不修”的服務政策,目標均精準指向京東。
劉強東稱上市融資后第一要務是“增強京東在3-6線城市的布局”,而這正是國美的先天優勢。據國美內部人士透露,京東物流費用率在5%-6%,國美只有2%。京東目前能在35個城市做到當天送達,國美可以在178個城市做到當日送達,在428個城市有物流倉儲,全國近1600家門店和3000多個維修點,遍布3-6線城市。
雖然國美電商只有3年的時間,但“親爹”二十幾年前就已經做成零售巨頭了。有意思的是,國美高層更公開表達過“京東偷師國美”的說法,目前學生還會會不把這個“老師”放在眼里?
【后起之秀:1號店】
第三個對手是誰?不是曾經風光一時的當當網和蘇寧易購,而是一貫低調的1號店。
根據劉強東的說法,京東的O2O業務將主要集中在商超,也就是油鹽醬醋、韭菜白菜等中低價生鮮上面。京東與萬家便利店合作,生鮮物流南下,顯然在動1號店第一網上超市的奶酪。
1號店在電商紛爭中并不顯眼,但暗中布局動作不斷,無論是在根據地上海,還是在山西、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區,1號店都在加緊與線下店合作,尤其看重地方特產的引進。在山西,1號店的美特好與京東的唐久便利店甚至形成對峙之勢。
依靠沃爾瑪的支持,1號店的海外市場拓展也做得順風順水,號稱“舌尖上的聯合國”,并推出了“1元保險”等金融業務。雖然1號店無法撼動京東的家電3C核心業務,但其“遏制”京東O2O發展,綽綽有余。
劉強東生于江蘇宿遷,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同鄉。無論粗獷威猛的外表(限成功廋身前),還是霸氣側漏的決斷,似乎真的有一點項羽的影子。不過項羽在推翻暴秦、分封天下之后僅僅四年,就被劉邦圍困垓下自刎烏江。劉強東顯然吸取了項羽的教訓,所以才在IPO現場打斷了家鄉電視臺的這個比喻“把我和項羽放在一起,我感到后背發涼”。
至少在劉強東自己看來,對手依然強大,戰爭遠未結束,京東才剛剛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