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昌泓的記憶中,最激動的時刻是目睹中國南車自主研制的高鐵創下世界速度的那一刻。
那是2010年12月3日,中國南車四方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CRH380A型動車組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段飛馳前進。鄭昌泓和同事一樣,屏聲靜氣地盯著前方的顯示屏。飛馳的火車越跑越快,457、476、480……,11點28分,屏幕上跳出了一個數字“486.1公里”!中國高鐵跑出了噴氣式飛機低速巡航的速度!創下了世界鐵路運營試驗速度的世界紀錄!
作為一個與火車打交道30多年的老鐵路人,鄭昌泓深深地知道,這一世界紀錄的背后,是無數科研人員、配套企業上千個日日夜夜的智慧和心血;這一世界紀錄的前方,又將是等待他和南車攀登的新高度新挑戰。和以前一樣,追求不會止步,競爭無處不在;和以前不同的是,鄭昌泓和他領導的南車已經擁有了足夠的自信和底氣。
短短6年 從起步到領先
“那時候,我們覺得是在為了一個夢想、一個事業而奮斗,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和創造熱情,即使再苦再累也愿意。”
鄭昌泓有兩個夢想。這兩個夢想都與火車有關。
第一個夢想是成為一名鐵路職工。
對火車最初的印象,來自幼年時在蘭州時的記憶。那條鐵路劈山而建,從山上看去,長長的火車就像在一個寬溝里奔跑。那是一條運煤的線路,每次目送火車離開,留給鄭昌泓的,都是滿身滿臉的煤灰。灰頭土臉的小鄭昌泓卻迷戀著火車:“火車真神奇啊,人在火車面前太渺小了。那時候我就想,什么時候我也能坐一次火車?”
坐火車的愿望很快實現了。一家人從蘭州回浙江老家過年的路程,就是一場漫長的火車之旅。那條穿過秦嶺的鐵路,設施很簡陋,那樣的幾十個小時依然讓年幼的鄭昌泓興奮。
成為一名鐵路職工的夢想,在鄭昌泓的腦海里生根發芽。
夢想實現的契機發生在1978年。這一年,他考進了蘭州鐵道學院(今蘭州交通大學)。從此,他如愿以償地成為了一名鐵路人,坐火車也成了家常便飯。
坐火車的感覺不再興奮。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鐵路人的審視和思考。“那時候的火車太擠了,速度也慢,能坐著的時候很少。我就想,我們能做點什么,讓中國人坐火車的條件改善一些?”
讓火車更快更舒適,是鄭昌泓的第二個夢想。
幫助鄭昌泓實現第二個夢想的,是高鐵。
鄭昌泓第一次看到“高鐵”,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當時,飛馳而過的法國高鐵令他震撼,也令他倍感差距。“當時真不敢想,中國什么時候也能有這樣的線路。” 法國的高速鐵路一直牢牢占據高速輪軌的速度桂冠,TGV高速列車最高試驗時速當時已經突破500公里。而我國鐵路剛剛開始提速,跑得最快的廣深鐵路最高時速也不過200公里,SS8電力機車最高試驗時速才240公里。
這個“不敢想”的事,卻只用了6年時間就變成了現實。短短6年時間,中國高鐵就實現了從蹣跚學步到創下世界鐵路運營最高速度的飛躍。
后來居上談何容易。高鐵不僅技術復雜、資金密集,還需要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更重要的是,高鐵既要合理控制成本,又要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運營中保證安全舒適。如何在短時間內拿出一個成熟的產品,成為擺在鄭昌泓和他同事面前的難題。
中國高鐵的趕超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在這一進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鄭昌泓看來,首先是國家決策為中國高鐵產業發展創造了關鍵的戰略機遇。2004年,國務院審議通過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并在2008年進行了修訂,確定了“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總體要求,以及“掌握世界一流的技術,生產世界一流的產品,打造世界一流的產業基地”的總體目標,中國鐵路由此進入建設規模和運輸水平提升的空前發展時期。有了國家強有力的支持,中國南車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空間。
夢想,在鄭昌泓看來,同樣是實現趕超必不可少的條件。“那時候,我們覺得是在為了一個夢想、一個事業而奮斗,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和創造熱情,即使再苦再累也愿意。”被理想燃燒著,技術人員敢想敢做、敢試敢闖,鄭昌泓和他的管理團隊敢拍板敢負責,上上下下的潛力被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爆發出巨大的能量。當然,和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相伴隨的,是成千上萬鐵路人的超常付出。很快創新模式找到了,技術路徑確定了,飛躍也就隨之到來了。鄭昌泓知道,追夢從來就是一個不無艱辛、不乏考驗的過程,也是一個誕生創意和催生成功的舞臺。因為夢想的存在,職業變得充滿激情和樂趣;因為夢想的存在,追求者不易被點滴的成功陶醉,也不易被諸多困難攔住,從而鍛造出百折不撓、勇于創新的堅韌。
沒有創新 夢想就遙不可及
我國鐵路無論在軌道制式、線路條件還是自然環境上,都有獨特的國情路情,原封不動地照搬國外現成技術根本行不通,必須要依靠自主創新。
如果要為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尋找一個主因的話,鄭昌泓的答案是“自主創新”。
這不是一個新鮮答案。今天,上至國家戰略,下至大大小小的企業發展,都把自主創新作為主導戰略,其重要性毋庸多言。但在操作層面上,如何讓自主創新成為企業的自覺意識并在實踐中獲得有效呈現,才是對企業創新戰略的真正考驗。
談及南車的創新,CRH380A是一只可供解剖的最好的“麻雀”。鄭昌泓對這一過程如數家珍:
2004年,南車引進了時速200公里的動車組。掰開了揉碎了研究之后,對其進行了110余項優化設計,解決了引進技術與中國鐵路環境水土不服的問題,掌握了時速200至250公里動車組的設計制造試驗檢測技術,構建了動車組產品研制平臺;在完成60列時速200至250公里動車組的基礎上,制造出CRH2型時速250公里長編組動車組和世界首創的臥鋪動車組;在此基礎上,對動車組的牽引性能、車體強度與模態、轉向架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提升與優化,將動車組的運營時速提升到350公里,成功研制出CRH2型時速300至350公里高速動車組,標志著中國高速列車的技術自主研發平臺已經形成;在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組技術平臺基礎上,歷經450余項的仿真計算,1050余項地面試驗,2800余項的線路試驗,成功研制出CRH380A型新一代高速動車組,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標志著世界高速列車技術發展到新水平。
如此6年三大步,高速動車組列車從技術引進階段穩步提升到全面創新階段。2007年以來,南車的動車在每條新線路的試運行,鄭昌泓都會參加。“我國鐵路無論在軌道制式、線路條件還是自然環境上,都有獨特的國情路情,原封不動地照搬國外現成技術根本行不通,必須要依靠自主創新。再說,先進和關鍵的技術也引不來、換不來。既不能全盤照搬,也不能以市場和品牌換技術,引進技術必須堅持以我為主。”對于南車的自主創新,鄭昌泓始終有著清晰的認識。按照“以我為主、先人一步”的理念,南車開始兩條腿走路:一條腿走引進消化吸收之路,一條腿走自主創新之路,搭建自己的創新平臺,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今天的南車,已經躋身世界軌道交通裝備“三強”。昔日的學生已經和國外的老師們平分秋色,在動車組、大功率機車、城軌地鐵、客車、貨車等平臺形成了完整的譜系化產品,其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CRH380A型高速動車組創造了世界鐵路運營最高試驗速度,并在京滬、京廣高鐵穩定可靠運行至今;大功率電力機車在大秦線黃金運煤通道擔任主力車型;依托自身技術優勢,攻克了高原、高寒地區鐵路客車運營的世界性技術難關;更高速度等級試驗列車滾動試驗時速已達605公里、我國首臺中低速磁懸浮列車、適用城際鐵路的CRH6型動車組、世界首臺超級電容城軌列車、世界軸重最大貨車等技術領先的前沿產品研制成功;一批新型地鐵車輛研制成功并投入國內外各大城市運營;2012年,海外簽單額預計同比增長150%,產品出口到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人不能沒有夢想。沒有做不成的,就怕你不敢想。”回首來路,鄭昌泓這樣總結。從“不敢想”到“就怕不敢想”,只多了兩個字,卻多出了寶貴的底氣和自信。鄭昌泓的火車夢,不是異想天開的個人追求,而是同時代中國百姓共同的渴望。從這個意義上講,高鐵是一個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飛快奔馳的中國的縮影,它不僅是一代鐵路人發展夢,也是億萬中國人的超越夢,是中國渴望騰飛的復興夢。深知并順應著這個潮流的鄭昌泓,也因為這個絢麗的大背景而獲得了充沛的動力,這又何嘗不是他的幸運?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