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他拿到心理師資格證書,成為廣東省首批心理咨詢師。之后十年,他每天工作十幾小時,邊學邊練,且練且學……2009年,他帶著原創的心理學技術“石頭的故事”,參加全國第12屆心理學術大會并作報告時,他哭了。
“十年前我發誓不再兜兜轉轉,要將心理學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事實上我做到了,十年磨一劍,那時我就知道自己能沉住氣了,踏實了。這個成長過程對我的意義和價值,比我在心理學上取得的成績可能更重要。”
積極干預,啟動積極認知
CHINA.PSY 周涵:剛才我們談到積極心理學,能介紹一下其核心理念嗎?
韋志中:與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一樣,積極心理學是一種思潮。相對于其他心理流派,積極心理學更關注人性的積極潛能,就是生命向上、人性向善的那部分,并通過心理學技術激發和挖掘人的這部分“正性能量”。因為人來到世上是為了更幸福地生活,而非一味解決問題。
有一次,我給心理技術應用研究生班上課,我問學生,請你們在5秒內,想出有誰傷害過你?嘩啦啦很多人舉手;然后我又問,請在5秒內,想出誰是你想感激的人?結果舉手的人很少。很多學心理學的人,都習慣于消極思維,不停地挖創傷,慣性思維下,我們大多人也都是記住了自己受過誰的傷害,卻忽略了別人曾經對自己的好。
心理治療中當然要找問題,挖創傷,這樣才能“對癥下藥”,但我們也可以改變一下思維,我們更需要看到人性中的正能量,更需要在咨詢和治療中,導入積極心態,提高人們感受美好、幸福的能力。積極心理學就是起這個作用。
CHINA.PSY 周涵:其作用是如何發揮的?
韋志中:通過一些積極性的干預行為。
為什么有些人始終都覺得對困境無力?心理學家們曾做過研究。鯊魚在追逐獵物時,非常勇猛有力。但如果你給他做一個檔板,橫在他和獵物之間,每次鯊魚用力,就會撞得頭昏腦脹,反復幾次,它就會得出認知:無力,即我不可能吃到獵物,這事我做不到。即使這時候將擋板拿開,鯊魚也只是蜷縮在原來的領域里,看著獵物在它眼前游來游去而無動于衷,而習得性無助、內心的沮喪,阻礙它再嘗試。
有些人只關注自己的無助和沮喪,積極心理學就是通過積極干預,使他的積極認知能再度啟動起來。比如鯊魚,你拿掉擋板,讓它再做嘗試,它就能成功,這就是干預。現實中,當一個小孩被別人否定多了,就不太能相信自己行。這時候如果一味地分析小孩受到的創傷,分析得再透徹,再精準,孩子可能依然不自信。不如做些積極干預,讓他從點滴小事嘗試,用不斷成功的體驗,讓他意識到他行,他可以。
CHINA.PSY 周涵:但據我所知,精分也好,人本也好,都主張人們直面這種無力感、沮喪感,而不是僅僅去分析背后的原因。
韋志中:這種“直面”,也是積極心理學的一部分。剛才說過,它是思潮,是大背景,不再關注問題,而是關注幸福,這種思潮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是道。人本、行為、格式塔都在思考這問題,是否受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也難說。
CHINA.PSY 周涵:這么說來,積極心理學的涵蓋面很廣?它發展的優勢和弊端是什么?
韋志中:很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要是注重人的積極面,都可以認為是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思潮,人本主義因為,沒有發展出更多具體可操作的技巧和方法,很難把握,所以無法延續。如今,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思潮,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大批實證科學家,他們研究證明幸福的相關因素、具身認知、測試的完善等等,這就不僅是一股思潮而是成為一種體系,非常有利于積極心理學的發展。
任何一種流派發展,只有高度是不夠的,還要接地氣,要將科學的理論轉化為方法和流程,讓更多人受益,而非少數人能使用。如果不落地,就像人本主義,聽起來好聽,是好東西,但可操作性差,因為它要和研究者或咨詢師個人的人格掛鉤。只有像羅杰斯那樣人格相對健全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以當事人為中心。我相信這對大多數普通的心理咨詢師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這也是我目前要做的事情,開發一些技術和工具,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轉化成具體可行的方法。
CHINA.PSY 周涵:您開發過哪些具體技術?
韋志中:我即將出版一本書,叫《26個積極干預技術》。其中有一個技術叫“小道消息A計劃”,我曾將它在研究生班上展開。我對學生們說,現在我們八個人,大家可以相互之間說些秘密話,什么秘密話呢?就是張三報告聽到的李四的好話。當他們開始實施時,其中一個張三就給一個李四說:“你知道嗎?韋老師開會時說,我們這幾個加起來,也不如你聰明。”這個李四當即說:“是嗎?韋老師怎么可能說這話?”李四同學比較內向,平時見了我的面也不太敢打招呼,離我遠遠的。但她聽了這個小道消息后,第二天見了我就抬頭挺胸和我打招呼:“韋老師好!”當整個計劃做完,我發現全班的“動力”發生了巨大改變,大家親如一家,都知道自己是受歡迎的。
后來我將這個技術應用到學校心理教育中。不是總有老師反應學生愛打小報告嗎?小報告是免不了的,問題要看什么樣的小報告。如果老師收到的總是負面消息,那么老師本人也是消極者,因為他總是等著聽壞消息;如果推門進來的同學說的是“老師,今天張三幫助了我”,而老師對這樣的消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那么好消息就會越來越多,因為老師鼓勵了好消息。
CHINA.PSY 周涵:我也曾看到一些積極心理學如沙哈爾博士的書籍,里面也不乏方法,比如有人稱為幸福處方等,具體一個個計劃,每個都很好,但做時都遇到困難,而且很難堅持。
韋志中:以前的研究,更傾向于對能力的解釋,將積極與感受幸福的能力結合起來,比較粗糙,而且沒處理到跨文化原因、以及人的懶惰性等等,而且,即使都考慮到了,也要實事求是地說,不是所有人都會付諸行動,個人心理走到什么階段很關鍵,個人的心理沒有準備好,是很難要求他按照給予的計劃去成長的。
比如在我的書中,有個“我和太陽有個約會”計劃,是有關重建父性關系的。太陽就是指你的父親,現在不論客體理論、薩提亞雕塑都在講,實際上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大家都無法避開這層關系。很多不快樂的人,只要改變了與父親的關系,就會好很多。這類干預,個體心理沒有到一定程度,他會做嗎?他看書時也許會流淚,但他無法鼓起勇氣按照書中的建議去做,但我相信時候到了,總有人決定要去做的……
CHINA.PSY 周涵:“我和太陽有個約會”,聽上去很有趣!
韋志中:書里會講,現在不透露。不過可以舉個例子,我2010年帶領30人去西藏,進行心靈成長之旅。在一個湖邊,我讓大家每人撿塊石頭,大家一起做“瑪尼堆”,我說:“今天就完成一項儀式,這個瑪尼堆代表家族父性。”儀式做完后,我發現多數人都趴在“瑪尼堆”上面哭,場面很感人。身邊的藏族牧羊女都被大家感動了,說我們和別人不一樣,借他的羊羔合影照相不要錢。
這就是父性關系的處理。在恰當的時間和空間,利用外在力量,采用象征手法,就能起作用。積極干預里有很多東西,考慮到方方面面,包括關系、自我、人與環境等,力圖使每一個干預都有針對性、可操作性。
生態心理,找回心理“綠洲”
CHINA.PSY 周涵:去西藏進行心靈之旅,找瑪尼堆做治療,聽上去很有意思,很特別,也具有原創性。
韋志中:這就是文化治療。運用圖騰與信仰,在特定時空下與文化符號對話。這是我的拿手技術。在西藏的湖邊用的是“瑪尼堆”,到了西藏的林芝,我用的就是“柏樹王”,30人圍著一棵柏樹做冥想。我引導說:“你是生命,它也是生命,而且有一千多年了,你和它交流一下,談談心。”也是很多人哭了。分享環節有人說:“以前一直以為自己不可一世,現在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什么都不是。”每個人都分享得很精彩。當時我們有4大主題,10個節目,回來后我就把西藏的心靈之旅進行了總結,并去工商部門注冊了“心旅伴”商標。現在“心旅伴”已經成為一個品牌。
這也是我的研究新方向,生態心理學。
CHINA.PSY 周涵:生態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也有聯結?它們是交互的嗎?
韋志中:應該這樣說,積極心理學是思潮,生態心理學是分支。前面我講到的《26個積極干預技術》,“小道消息A計劃”讓全班的“動力”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思想來源于積極心理學,結果是“生態”的,就是大家的生存小環境發生了變化。而“心旅伴”是利用自然環境來改善人心環境。
我將生態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結合起來。沒有陽光,加陽光;沒有風,加風;沒有水,加水。這樣,就解決了“心理沙漠化”,人就會找到心理的“綠洲”。
通過這26個積極干預技術,如感恩拜訪、小道消息、夫妻辯論會等,放在生活中,將一生中可能遇到的,追求幸福的路障一一化解。比如因為某件事,你沒有告別,心理產生了芥蒂,那我就為你安排一次告別;你從來不和別人交往,我就給你安排幾個人,讓你感受來自他人的支持;你是個從小離家的小孩,我就安排相關技術,讓你發自內心地“常回家看看”。用技術將你的不良生態系統進行調整和改善,你的心理生態和諧了,生活自然也就能幸福。
將積極心理學和生態心理學的原理相結合,進行心理干預,不僅限于內部心理動力,還會拉動外部生態。我們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改變這個人的整個系統。就好比我不僅清理打掃你家里,還要顧及你家的院子、你家的走廊、你用的電梯等外面環境,與你往來的朋友也要關心過問。這種全面的、立體的、系統化的方式,就是要送你一個完全的新家,讓你開始煥然一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