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昌起義與之后的,作為這段時期百余次大小起義中最為重要的三次起義極大地擴大了我黨的影響力,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掀起了一波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革命浪潮。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1]
八一南昌起義
底的堅定立場,并不是要通過南昌起義這樣的一種起義方式來奪取國民黨的政權,共產黨的目的是聯合愿意革命的國民黨左派,揮師南下,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1927年4月和7月,內的集團和集團,勾結帝國主義和買辦性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上海和武漢等多地在全國范圍內發動反革命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挽救中國革命,于1927年7月12日進行改組,停止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右傾機會主義的領導。下旬,決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并聯合以為總指揮的第二方面軍南下廣東,會合當地革命力量,實行土地革命,恢復革命根據地,然后舉行新的北伐。周恩來八一決策
、、、、、等在具體組織這一行動,但發現同勾結很緊,并在第二方面軍中開始迫害共產黨人。隨即向中共中央建議,依靠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實行在南昌暴動”。據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領導這次起義。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11軍第24、第10師,第20軍全部,第4軍第25師第73、第75團以及朱德為的第五方面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一部,共2萬余人。從7月25日起,第11、第20軍分別在葉挺、指揮下,陸續由九江、涂家埠(今)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來等到達南昌,組成前敵委員會,領導加緊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 此時,國民黨武漢政府的第五方面軍(總指揮)第3軍位于樟樹、、萬安地區,第9軍主力位于進賢、地區,第6軍主力正經向南昌開進;第二方面軍的其余部隊位于九江地區;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軍警備團和第3、第6、第9軍各一部共3000余人駐守。中共前委決定趕在援兵到來之前,于8月1日舉行起義。部分參加南昌起義的人員
起義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關于這次起義仍用國民黨名義號召革命的指示精神,發表了國民黨左派《中央委員宣言》,揭露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的種種罪行,表達了擁護“三大政策”和繼續反對帝國主義、新舊軍閥的斗爭決心。8月1日上午,召開了有國民黨中央、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黨部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成立了,推舉鄧演達、、、譚平山、、賀龍、(伯渠)、葉挺、、、、、、彭湃、等25人為委員。革命委員會任命吳玉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關,劉伯承為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并決定起義軍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賀龍兼代方面軍總指揮,葉挺兼代方面軍前敵總指揮。所屬第11軍(轄第24、第25、第10師),葉挺任、聶榮臻任黨代表;第20軍(轄第1、第2師),賀龍任、廖乾吾任黨代表;第9軍,朱德任副軍長、任黨代表。全軍共2萬余人。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集會,慶祝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后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有數百人。南昌起義示意圖
南昌起義后,汪精衛急令張發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進攻。1927年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計劃,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沿撫河南下,計劃經、尋鄔(今)進入廣東省,先攻占地區,發展革命力量,爭取外援,爾后再攻取。起義軍進至時,第10師師長驅逐在該師工作的,率部折向東北,脫離起義軍。由于起義軍撤離南昌比較倉促,部隊未經整頓,加上酷暑遠征,部隊減員較多,7日到達臨川時,總兵力約1.3萬人。 起義軍在臨川休息3天,繼續南進。1927年8月25日,先頭到達縣壬田以北地區。這時,駐廣東的國民黨軍第8路軍總指揮,調部9000人,由進至、瑞金地區,并以一部前出至壬田,阻止起義軍南下;調部9000人由、大庾(今)向雩都(今)前進,支援錢大鈞部作戰。在這種形勢下,中共前委決定乘錢、黃兩路兵力尚未完全集中實施各個擊破。當日,起義軍向壬田守軍發動進攻,殲其一部,于26日攻占瑞金縣城。接著,集中兵力進攻會昌的錢大鈞部主力,激戰至30日,攻占會昌縣城。兩戰殲錢大鈞部6000人,繳獲槍2500余支(挺)。起義軍傷亡近2000人。9月初,起義軍一部在會昌西北的洛口地區,擊退黃紹竑部的進攻。 會昌戰斗后,起義軍陸續折返瑞金,改道東進,經省、,沿、南下。9月22日,第11軍第25師占領廣東省大埔縣,主力繼續南進,于23日占領(今)報告文學作品 封面
、。在此期間,李濟深令錢大鈞殘部牽制第25師,令黃紹竑部經進攻潮安,令、部3個師1.5萬余人組成東路軍,由東進,尋起義軍主力決戰。根據上述情況,中共前委決定,第20軍新建的第3師隨革命委員會駐守地區,集中主力6500余人迎擊東進之敵。9月28日,起義軍主力在縣山湖()附近地區同東路軍遭遇,將其擊潰,繼向湯坑(今豐順市)推進,在地區與敵再次激戰,至30日,起義軍傷亡2000余人,無力再戰,遂向揭陽撤退。是日晚,黃紹竑部攻占潮安。10月3日,起義軍主力在(今市)與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員會會合,繼續向、地區撤退,在經過流沙西南鐘潭村附近的時,再次遭到東路軍的截擊,激戰不勝,部隊大部潰散。革命委員會和起義軍分散轉移,余部1300余人進入地區。駐守三河壩的第25師,在給錢大鈞部以重大殺傷后,向潮安轉移,10月5日在縣境同由潮汕撤出的第3師一部會合。[1] 此后,這兩支部隊在朱德、率領下,轉戰閩粵贛邊,最后保存起義軍約800人,參加了,并于1928年4月到達革命根據地同領導的湘贛邊界部隊會合。 這是一次長途行軍,從出發,經、、、、、、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會師
、、,直到九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占領潮州、汕頭,整整走了一個多月才停腳,而先頭部隊則已進入海陸豐地區。沿途在瑞金以北的壬田寨打了一次勝仗,在會昌又打了一次勝仗,殲滅敵人一個多師。警衛隊的戰士們雖然萬分疲勞,但精神興奮,始終保持著高漲情緒,保衛起義軍領導機關——革命委員會的安全。當時我在警衛隊當班長。占領潮州后,我們這個排奉命留在那里,擔負后勤部門和物資倉庫的警衛任務。撤出潮州后,我們東渡韓江,向饒平方向前進。到饒平時,同志已率領二十五師和九軍教導團從撤到那里,我們同這支隊伍會合一起了。接著就在朱德、同志領導下,開始向閩贛方向作戰略轉移。這又是一次長途行軍,經、、、到達,起義軍從福建武平的東留鄉撤出了戰斗后,東江特委的、與一起和交通員經尋烏劍溪往閩西的武平接應到起義部隊,[2]劍溪的山區小道勝利帶到了的筠門嶺,最后到達了安遠的。朱德和陳毅在天心作了非常重要的軍事整訓(紀念館有大型雕塑記載這一史實)。中共黨史《群英薈萃會昌》
出版、江西委編著的《群英薈萃會昌》一書中第8頁,關于朱德和陳毅帶領起義軍經過武平和尋烏的記載是這樣的:“10月中旬,起義軍擊退敵人追擊后退入贛南的劍溪鄉,18日進入會昌的,10月21日到達安遠的、后至信豐,月底到達大余”。由于連續行軍作戰,部隊減員很大,加上一些意志不堅定的戰士和干部,對革命產生動搖,陸續離開了部隊,到時還剩下一千多人,到達大庾時只剩七、八百人,因為部隊成分不純,加之基層黨員太少,沿途軍紀不好,乃將部隊整編為一個團,朱德同志任團長,陳毅同志任團。他們親自整頓部隊紀律,加強政治工作,壞分子被淘汰,留下來的同志更堅定了。形勢變化得極快,將過舊歷年的時候,我們進湖南到宜章,消滅了該縣反動武裝以后,即公開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正式打起了鐮刀、斧頭的紅旗,舉行了轟轟烈烈的。起義指揮部所在地--江西大旅社
1933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向臨時中央政府建議,以南昌起義日——8月1日為中國工農成立紀念日,每年的8月1日開展紀念活動。中央政府同意這一建議,并決定在紅軍成立紀念日期間,開展擁軍優屬活動。 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關于決定“八一”為中國成立紀念日》的命令指出:“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發生了——共產黨領導的南昌暴動,這一暴動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開始,是英勇的工農紅軍的來源。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年的艱苦戰爭中,打破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歷次進攻,根本動搖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在中國的統治,已成了革命高漲的基本杠桿之一,成了中國勞苦群眾革命斗爭的組織者,是徹底進行民族革命戰爭的主力,本委員會為紀念南昌暴動與紅軍成立,特定自一九三三年起每年八月一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 1933年7月11日,中華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作出《關于“八一”紀念運動的決議》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的成立及獎勵與優待紅軍戰士起見,特決議如下:(一)批準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建議,規定以每年“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日。并于1933年“八一”紀念節授予戰旗于紅軍的各團,同時授予獎章領導南昌暴動的負責同志及紅軍中有特殊功勛的指揮員和戰斗員。(二)責成內務部部制定紅軍家屬優待證,發給一切紅軍戰士的家屬收執。(三)在區土地部與鄉蘇維埃政府土地部與內務部共同管理之下及在鄉蘇維埃政府下組織優待南昌起義紀念塔
紅軍家屬委員會,管理優待紅軍家屬的一切事宜。 193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發布《為“八一”反帝反戰爭日與紅軍紀念日告紅色戰士書》,號召“全體中國的工農勞苦群眾武裝起來加入紅軍,擁護我們百戰百勝的紅軍,慰勞我們紅軍的家屬。”同時,要求紅軍在“新的戰爭中,提高我們的,鍛煉我們自己,解除敵人的武裝,武裝我們自己,使我們鐵的紅軍在不斷的勝利中日益壯大起來。” 根據中共中央、蘇維埃中央政府、中革軍委的指示和決定,全面開展紀念“八一”活動。紅軍各部隊加強軍政訓練,特別是對紅軍官兵進行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任務的再教育,增強官兵的。全國總工會發布文件,號召蘇區突擊趕制3萬雙布草鞋慰問紅軍。蘇區共青團中央局號召共青團員,積極參加紅軍和開展慰問紅軍活動。少共蘇區中央局號召青年婦女,突擊做10萬雙草鞋送給紅軍來紀念紅軍成立紀念日。中共江西省委、委、委、粵贛省委也相繼作出布置,要求各縣委做好“八一”慰問工作。蘇區廣大人民在縣、區、鄉黨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組織下,紛紛開展擁軍優屬活動,進一步增強了軍政、軍民團結,提高了紅軍廣大的政治覺悟和戰斗積極性。 1933年7月1日,中央工主政府作出決議,規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委員會發布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和軍徽的主要標志。1949年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南昌起義浮雕
戰爭的開始。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后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南昌起義,由于客觀上敵人力量過于強大,主觀指導上缺乏經驗,沒有和湘、鄂、贛地區的農民相結合,開展,而是孤軍南下,企圖打開,爭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據地,再次舉行北伐,加之兩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殲敵,成為敵人各個擊破等原因,最后遭至失敗。但這次起義的偉大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武裝斗爭旗幟,充分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畏強敵、前仆后繼的精神。它以實際行動批評了陳獨秀的,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它對創建偉大的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官方的說法是: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首次獨立地領導戰爭和創立軍隊;以武裝斗爭的形式反對的開始。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官方的說法是:暴動;是中共企圖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一次以國民黨名義對國民黨暴動;從此中共走上布爾什維克道路。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主廳
為了紀念中國革命史上這一重大事件,在當年起義的總指揮部江西大旅社舊址建立了南昌,現位于南昌市中心。 八一起義紀念館位于省南昌市中山路西端“八一”內。舊址原是江西大旅行社,建成1924年,是一座灰色五層大樓,共96個房間。1928年7月下旬,起義部隊到南昌,包租下這個旅社,在喜慶廳召開會議,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李立三、、彭湃為委員的前敵委員會。江西大旅行社成為領導起義指揮中心。 八一起義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館藏文物2600余件。經過維修和更新陳列,21世紀初,紀念館共展出具有歷史價值的照片280多張、文物資料60多件,并充分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南昌起義的全過程及其重大歷史意義。 紀念館還下轄4處八一起義舊址:、葉挺指揮部舊址;朱德創辦的軍官教育團舊址;位于2號的朱德舊居。八一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紀念塔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區中心的南端;1977年“八一南昌起義繼承孫中山的蘭花革命起義”五十周年時破土興建,1979年1月8日落成。 塔為長方體,總高45.5米。正北面是葉劍英元帥題寫的“”九個銅胎鎏金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義簡介”碑。 其他三面是“宣布起義”、“攻打敵營”、“歡呼勝利”三幅大型花崗石浮雕;塔身兩側各有一片翼墻,嵌有青松和萬年青環抱的旗徽浮雕;塔頂由直立的花崗石雕“漢陽造”步槍和用紅色花崗石拼貼的八一軍旗組成。 1956年,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籌備處成立,恢復了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賀龍第二十軍指揮部等幾座舊址。1959年10月1日,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正式成立并對外開放,作為向建國十周年的獻禮。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賀龍第二十軍指揮部、葉挺第十一軍指揮部、朱德創辦的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和朱德舊居一花園角2號五座舊址為。建館四十年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共接待海內外觀眾一千余萬人次。輔助陳列《南昌起義》采用現代化的高科技展示手段,全面、翔實、生動地再現了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南昌起義,同反動派浴血奮戰的英雄業績。1997年,中宣部命名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欣然命筆題字:“軍旗升起的地方”。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中國革命紀念館。為紀念1927年8月1日領導進行的南昌起義而建立。館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八一”起義指揮部舊址內。1956年籌建。1959年開放。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管理的舊址有:南昌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賀龍率領的第二十軍指揮部、葉挺率領的第十一軍指揮部、朱德創辦的軍官教育團和朱德舊居等5處。 紀念館庫存藏品原件1295件,復制品1416件。還布置了舊址原貌陳列和輔助陳列。總指揮部的二、三樓內,陳列內容有“南昌起義的決定”、“南昌起義”、“南昌起義部隊南進和井岡山會師”等3個部分。展出照片150幀,圖表15個,繪畫10幅,模型1座,實物70余件。第二十軍指揮部舊址內的“賀龍同志的生平照展”,扼要地介紹了賀龍戰斗的一生;第十一軍指揮部舊址內的“起義中的第十一軍”陳列,介紹了該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第四軍獨立團到參加南昌起義的戰斗和發展歷程;軍官教育團舊址內的“朱德同志創辦的軍官教育團”、“朱德同志生平照展”兩個陳列,扼要地介紹了軍官教育團的革命斗爭歷史和朱德偉大的一生;花園角二號朱德舊居內的“南昌起義中的朱德同志”,較詳細地介紹了他在南昌起義中的功績。南昌起義總指揮部的三樓北端,還開辟了“周恩來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專題陳列。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