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姓姬名旦,因受封于周地,爵位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與父兄發動一場滅商的正義之戰,推翻殷王紂的殘暴統治,建立了周朝。周朝初期,天下仍處于紛亂不安的局面,經過他平定內亂、創立封建制度及制禮作樂后,才奠定了周朝強盛的基礎。
善待殷人
滅商后,如何處置歸降的殷人成為一個很頭痛的問題。武王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姜子牙從他對殷人的了解及得到的情報分析,認為殷人遲早會叛亂,故主張應全部殺掉,永絕后患;召公建議:“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周公說:“讓他們住在原來的地方,耕種原來的土地,然后拉攏殷人中有影響力、有仁德的人,應該就不會出問題了。”武王采納了周公的意見,讓殷人在原有的地方安居樂業。
從這一件事中,可以看出周公宅心仁厚,他寧可冒著殷人叛亂的危險,也不愿濫殺無辜。
謙讓君位
滅紂后幾年內,天下尚未安定,且許多商朝舊部仍占地為王。武王擔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王朝,又要四分五裂了。日夜憂慮的結果,終于生了一場大病,他自知不久于人世,就在病榻前對周公說:“旦!你是我兄弟中最賢能的人,如果傳位于你,國家自當強盛。在此國家存亡危急之秋,你就不要謙讓了,否則我上無以追先人之德,下無以慰萬民之望。”周公認為這么做不合禮法,故堅持不受。武王不得已只好將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誦。
平定管蔡之亂
武王死后,成王還只是個十幾歲的孩子,為應付百廢待舉的局面,周公毅然擔任攝政一職。管叔、蔡叔等少數貴族認為周公有野心,想奪取成王之位,故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殷商故地發動叛亂。
此一變故,使滿朝文武人心浮動,無論內外情勢都岌岌可危。面對這樣嚴峻的局勢,周公首先馬不停蹄的拜訪大臣,以安撫人心。確定朝廷無后顧之憂后,他宣讀了管叔、蔡叔的罪狀,并大舉派兵東征,以平定內亂。這是一場艱苦的戰爭,可以說是武王伐紂的延續戰,此次戰役持續了三年,才討平管蔡之亂。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姬旦繼續東進,一舉殲滅了參與叛亂的五十幾個小國。
周公東征的勝利,不但粉碎了以武庚為首的反動勢力的陰謀,也把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一帶。
創立封建制度
周公平定內亂后,為了恢復戰爭帶來創傷,立即著手一系列卓然有成的政策。滅商及東征之后,周朝統治范圍擴大了許多倍,如何在這樣遼闊的土地鞏固政權,在交通閉塞的周朝初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周公汲取了管蔡之亂的教訓,實施“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政策。
他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貴族分封在全國各地。經過這樣的大分封之后,不但殷人復辟的勢力被徹底瓦解,而且朝廷的政令也可通過諸侯貫徹到全國每一個角落了。
制禮作樂
周公深知要鞏固政權,除了“武功”之外,還要“文治”,因此就開始“制禮作樂”。所謂制禮作樂,就是通過禮樂的形式,把社會中各等級的權利、義務制度化。他制禮作樂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如:君位繼承采嫡長子制,還有井田制、刑制、樂制….等,幾乎涵蓋了整個國家的各個層面。
周公創立的禮樂制度,除了對周朝的社會秩序起到積極的作用之外,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忠心輔佐成王
周公對年幼的成王關懷備至。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丟到河里,對河神祈禱說:“成王還不懂事,有什么過錯都是我造成的,所以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禱告后,果然成王的病就好了。
周公攝政七年后,天下大定、民康物豐,于是毅然將大權交還給已行過冠禮的成王。后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使成王對周公很不諒解。周公不得已,只好逃到楚地避難。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看見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于是派人將周公迎了回來。周公歸來后,仍忠心耿耿的輔佐成王處理朝政。
周公死后,成王把他葬在文王墓的旁邊,以表示對周公的尊重和敬仰之意。
為孔子所推崇
周公攝政期間,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曾經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或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握發吐哺”這句成語的由來。
因為周公一生的許多事跡,都可以作為后人效法的榜樣,故孔子對他極為推崇,不但把他的事跡及人格作為儒家的典范,也把他的仁政作為最高政治理想,而且孔子一生倡導的也是周公的禮樂制度,故有人認為儒家的學說實際上是“周公作、孔子述”。
孔子老年時曾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句話是孔子感嘆自己年老力衰,無心再行周公之道了。這也是“夢周公”一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