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館陶人,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舊唐書魏征傳》稱他“少孤貧”,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出家為道士。”他博聞洽見,嗜書如命,廣涉典籍,冷靜善思,是一個胸懷政治抱負的奇士。
當隋煬帝荒淫無道、天下英雄豪杰紛紛起兵反隋之時,魏征先是參加了元寶藏的起義軍,但又覺得看不清天下大勢,心中茫然,便出家當了道士。后來另一支起義軍瓦崗軍首領李密非常賞識他,派人把魏征請去,讓他掌管軍中的文書,這時的魏征已經38歲了。
在李密的軍中,魏征的地位很低,他看到軍中許多不足,曾主動進諫,但不被李密采納。李密兵敗降唐,他隨李密入長安。后來李密心有不甘,又起兵反對李淵,不久兵敗被殺。
魏征認為李唐政權較有前途,就向李淵請求去招撫李密的舊部,取得了成功。征得李淵的同意之后,魏征以國君之禮葬了李密,并撰文把李密比作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李密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他不怕李淵追究,實事求是的描述李密的態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后人的贊揚。從沒有人指責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淵。大概是因為天助李唐,而魏征也是順天意而行吧。
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征非常有才干,任他為太子洗馬,深得太子敬重。玄武門事變后,李建成被殺,李世民當了太子。魏征被秦王府的人馬捕獲,囚禁獄中,待命處決。李世民聽說魏征是一個奇才,不忍加害,便派人將他傳入府中。一見到魏征,李世民責問道:“你為什么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系呢?”魏征沒有巧言機辯,而是據理回答:“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錯呢?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見魏征說得既坦率又有理,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就赦免了他。魏征為李世民愛才、惜才之心所感動,決定歸順李世民,竭誠效勞。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升魏征為諫議大夫,這真是得其所哉!魏征自從為唐太宗重用后,“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他曾前后陳諫二百余事,指出唐太宗在施政方面的錯誤,不斷提醒太宗牢記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對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唐太宗善于聽取別人意見,成就了魏征的名聲;魏征敢于犯顏直諫,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納諫的性格。魏征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名垂青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昏君無道,天必罰之,棄暗投明,乃是順天意而行。古語云:“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看似不忠,其實不然。孟子曾說:“聞誅一夫紂奐,未聞弒君也。”意思是說忠國不忠君,忠民不忠人。魏征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或是茍延殘喘而朝秦暮楚,在他的心中,有一個準則,那就是上安君國,下報黎民。觀魏征之忠,不是不忠,不是愚忠,不是小忠,而是大忠,忠于國家社稷,忠于黎民百姓,所以他才成為名垂千古的良臣。
今日之中共,作惡多端,將為眾神所滅,此乃天意。陳用林、郝鳳軍等志士棄暗投明,這在歷史上絕非先例。上順天意,下報黎民,名垂青史的魏征早已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