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岳,(公元1563~1640年),即明嘉靖四十二年至崇禎十三年。一說約1555~1632年),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因為他善用熟地,有人稱他為“張熟地”,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是明代杰出的醫學家,為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學術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
張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聰穎,因祖上以軍功起家世襲紹興衛指揮使,“食祿千戶”,家境富裕。從小喜愛讀書,廣泛接觸諸子百家和經典著作。其父張壽峰是定西侯門客,素曉醫理。景岳幼時即從父學醫,有機會學習《內經》。13歲時,隨父到北京,從師京畿名醫金英學習。青年時廣游于豪門,結交貴族。當時上層社會盛行理學和道家思想。景岳閑余博覽群書,思想多受其影響,通曉易理、天文、道學、音律、兵法之學,對醫學領悟尤多。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軍功立世的激勵,他壯歲從戎,參軍幕府,游歷北方,足跡及于榆關(今山海關)、鳳城(今遼寧鳳城縣)和鴨綠江之南。當時北京異族興起,遼西局勢已不可為。數年戎馬生涯無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壯志“消磨殆盡”,而親老家貧終使景岳盡棄功利之心,解甲歸隱,潛心于醫道,醫技大進,名噪一時,被人們奉為仲景東垣再生。五十七歲時,返回南方,專心從事于臨床診療,著書立說。崇禎十三年去世,終年78歲。
張氏中年以后著書立說,著作首推《類經》,成書于天啟四年(1624)。張景岳對《內經》研習近三十年,認為《內經》是醫學至高經典,《素問》《靈樞》兩卷經文互有闡發之處,為求其便,“不容不類”。故景岳“遍索兩經”,“盡易舊制”,從類分門,然后合兩為一,命曰《類經》。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對《類經》一書中意義較深言不盡意之處,加圖詳解,再附翼說。《類經圖翼》十一卷:對運氣、陰陽五行、經絡經穴、針灸操作等作圖解說,討論系統。《類經附翼》四卷,為探討易理、古代音律與醫理的關系,也有闡述其溫補的學術思想之作。張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學術思想,臨床各科、方藥針灸之大成,輯成《景岳全書》64卷。成書于其卒年1640年。《景岳全書》內容豐富,囊括理論、本草、成方、臨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統的臨床參考書。《質疑錄》,共45論,為張氏晚年著作,內容系針對金元各家學說進行探討,并對早期發表的論述有所修正和補充。
張氏在后世醫學家的心目中被看作溫補派的中心人物,但是,景岳并非是一切都主張溫補的,只不過是注重這方面而已。在其它治法和理論方面,也是很有研究的。
張景岳善辨八綱,探病求源,擅長溫補,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他的重要著作《類經》是學習《內經》的較好參考書,《景岳全書》各科齊全,敘述條理,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臨床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