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約公元686~760前后),原名道玄,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代畫家,畫史尊稱「吳生」。吳道子幼年失去雙親,生活貧困,初為民間畫工,由于他刻苦好學,才華出眾,未及弱冠,已經深造圖繪的妙處。
吳道子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后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唐玄宗聞其名,召入供奉,授以「內教博士」、「寧王友」等職,由此名震天下。吳道子學畫遠師南朝梁張僧繇,近學張孝師,筆跡磊落,勢狀雄峻,生動而有立體感,并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
吳道子是一位全能畫家,其所作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都冠絕一時,并尤精于佛道、人物,長于壁畫創作,據載他曾于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制壁畫多達300余堵,畫中神怪人物千奇百怪,情狀各異,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于時。
吳道子早年行筆較細,風格稠密,中年之后畫風一變,「落筆雄勁」,「敷粉簡淡」, 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變化豐富,一改古來因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行筆磊落,揮霍如□菜條,圓間折算,方圓凹凸」,人稱「□菜條描」。表現出的物像「高側深斜,卷飄帶之勢」,富有運動感和節奏感,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他還創出「于焦墨線條中,略施微染」的淡彩法,世稱「吳裝新格」。作畫線條簡練,洗煉勁爽,《歷代名畫記》評其「筆才一二,像已應焉」。后人將其與張僧繇并稱「疏體」,以別于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勁緊連綿的「密體」。
吳道子性格豪爽,不拘小節。據傳,吳道子「每一揮毫,必須酣飲」,因此,他經常是醉中作畫。其用筆起伏變化,狀勢雄峻而疏放,注重表現內在的精神力量。
吳道子作畫速度甚快,往往是一氣呵成。他曾在描繪壁畫中佛頭頂上的圓光時,不用尺規,揮筆而成。還有一次,唐玄宗要看嘉陵江的景象,派吳道子去寫生。吳回來后,要人準備了一匹素絹,用了一天時間,在大同殿上畫出嘉陵江三百余里風光,令唐玄宗贊嘆不已,認為和此前不久另一位畫家李思訓用幾個月功夫畫成的嘉陵山水一樣美妙。
吳道子繪畫無真跡傳世,傳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圖》可能為宋代摹本,另外還流傳有《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等摹本,敦煌石窟第103窟的維摩經變圖,亦被認為是他的畫風。
吳道子的繪畫對后世影響極大,其畫風為唐代和宋元以來許多畫家所效法,被尊為「百代畫圣」,被民間塑繪藝人奉為「祖師」。宋蘇軾曾稱贊他的藝術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并在《書吳道子畫后》一文中說:「詩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韓退之(韓愈),書至于顏魯公(顏真卿),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