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這首詩中說的“飛將”,指的就是漢朝名將──李廣。
神射手,箭力可穿石
李廣隴西成紀人,《史記.李廣列傳》說他的祖先是李信,曾在秦時為將。在漢景帝時代,李廣就已長期駐守邊境,抵御匈奴的入侵,在最前線保衛著國家。由于李廣行動快且箭法精準,所以匈奴人非常畏懼李廣,一聽到他的名聲就會嚇得發抖,當時人們尊稱他為“飛將軍”。
李廣的箭法精確有力至何種程度呢?據說老虎碰見李廣,沒有不被他射死的。有一次,李廣夜晚在山上猛的瞧見一只虎,使盡全力把箭發出去,隨從們到老虎藏身處一看,只見一塊大石頭,上面還插著李廣的箭,怎么拔也拔不下來呢!李廣箭法之準與力道之大也就這樣傳開來了。
冷靜、機智過人
李廣武功高強,為人謙卑不善言語,但遇到事情時,其冷靜、機智卻也不同一般。有一回,匈奴要活捉李廣,在兵亂中李廣受了傷,被匈奴俘虜,置于吊床上準備將他運到匈奴王的大營去。李廣冷靜的運用機智,一動也不動的躺在吊床上,假裝受傷很重的樣子,其實他是在找機會脫逃。終于機會來了,他發現身邊一匈奴兵的馬匹十分佼健,便一躍而上,將匈奴兵踢下馬,自己騎著馬飛奔而去,化解了一場即將被活捉的噩運。
還有一次,也是憑著李廣的機智,巧妙的從匈奴包圍中脫離出來。這是西元前129年的事。匈奴派兵攻入上谷,漢武帝派李廣等人反擊匈奴。匈奴來到上郡,李廣帶領一百位騎兵去追捕匈奴的射手。他射死了其中兩個,把第三個活捉了,正準備回營時,卻看見有幾千名匈奴騎兵趕了上來。忽然來了這么多匈奴兵,李廣的手下們都驚呆了。李廣卻對他們說:“我們離開大營還很遠,如果現在往回跑,匈奴兵追上來,我們就完了。不如將計就計,停下來按兵不動,匈奴反而會以為有詐而不敢來犯。”于是李廣一行人便在原地駐扎,把馬鞍全卸下來休息。
匈奴一看到李廣等人這樣悠閑自若,反而個個裹足不前。他們遠遠的觀察漢軍動靜,不敢輕易進犯。等到天黑之后,他們怕漢軍半夜襲擊他們,就趁夜逃回去了。到了天亮,李廣一瞧,山上已沒有匈奴兵了,才帶著騎兵們平安回到大營。
屢建奇功,卻含冤自殺
盡管李廣一生屢屢建奇功,可是他的人生道路卻不是很順利的,不但沒有封侯,最后還因受冤而自殺。
話說李廣60歲時,有一次與衛青同出攻擊匈奴。衛青想甩開李廣獨得立功機會,便令李廣帶軍出東道,而他自己則帶軍去追單于。李廣力爭無效,只好照辦,可是由于道路難走,終于迷了路。而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趁隙遁逃,使得衛青徒勞無功而返。衛青想要把走失單于的責任推給右將軍趙食其,便派手下帶著美酒佳肴來試探李廣的意思。李廣為人一向正直光明,不愿意嫁禍他人,所以不同意衛青的做法。衛青大為生氣,把李廣的手下找去審問。李廣說:“這與他們無關,他們是無罪的,迷路的責任在我,我自己一人去受審。”
胸懷坦蕩,倍受推崇
也許自知劫數難逃吧,李廣對左右感慨的說:“我從年輕時候就報國從軍了,與匈奴交戰大小七十余次,想不到如今卻被衛青將軍如此催逼!我已經是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了,如何能再受這樣的屈辱啊!”說完便拔出配劍引頸自刎。李廣寧死也不愿出賣良心來陷害別人,其坦蕩磊落的胸襟真不愧為一代名將──“飛將軍”。
司馬遷很贊賞李廣的人格,在《史記》中為李廣立傳,并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來贊美他,這是當時的一句民諺,意思是說:桃樹和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只憑著美麗的花和甜蜜的果實,也能將眾人吸引過來。太史公這樣的比喻,果然是名實相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