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面對類似“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的問題時,或許沒有太多人能像郭去疾那樣有勇氣和底氣說出這樣的答案——中國 ]
6月6日下午,當郭去疾敲響紐交所閉市鐘時,不知道心里是否會想起他敲開斯坦福大學大門時發自肺腑的那一句——“What I care most is my country”(我最關心的是我的國家)。
作為2013年第一只敲開美國紐交所大門的中國概念股,截至13日,蘭亭集勢股價已經突破15美元,較9.5美元的發行價上漲了50%。
美國,對于郭去疾來說并不陌生。求學、工作、MBA……曾經的中國留學生,如今帶著大批的“中國制造”回到這里。
從一開始,郭去疾就想把中國帶給世界。
中國情結與美國思維
“What I care most is my country”,這是2004年郭去疾申請美國斯坦福大學MBA時提交的其中一篇自述文章的題目。在面對類似“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的問題時,或許沒有太多人能像郭去疾那樣有勇氣和底氣說出這樣的答案——中國。
隴海鐵路連接著郭去疾的家鄉成都,從1984年到1999年,郭去疾乘坐這條鐵路,去往中國科技大學所在的安徽合肥,乃至北京和上海。走出家門的經歷讓郭去疾看到了中國一線城市的迅速發展,然而,在他“23次乘坐這條線路,往返于中國東西部的同時,卻發現15年來,鐵路沿線的風景幾乎沒有改變”。
郭去疾想要改變,也想要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1999年,從中科大計算機系畢業,郭去疾前往伊利諾伊大學就讀電子工程碩士。畢業后,郭去疾開始在西雅圖的微軟總部擔任程序員。
在美國的時間讓郭去疾能跳出來更好地審視中國,然而對于中國,他曾一度擁有一種情緒——失望。
2000年,郭去疾在著名的留學生論壇上發帖“失望與希望——答我們為什么來美國”,文中寫道,令他失望的“并不是中國的經濟的增長不夠快,也不是中國今天的機會不夠多”,而是“在今天的中國,孕育真正的英雄絕非易事”。
“如果你幾個月不上網、不回國,當你讀到中國的新聞時就很可能和我一樣會熱血沸騰,按捺不住地想要回去大展身手,可是當你真的回去,你就會理解,游戲規則的規范根本不是一兩天的事。”
也許,正是當初的失望,使郭去疾創業時選擇了外貿這一行業。
即使失望,郭去疾也似乎從來不覺得自己會在美國“安家落戶”,即便是在微軟和李開復交流時,他仍然認為自己應該回國做企業。于是,在結束了MBA課程后,2005年郭去疾加入谷歌,和李開復一起,回到了中國。
谷歌促成了郭去疾回國,然而,真正讓他實現理想的還是蘭亭集勢。
“洋氣”管理與中國人情
做跨國B2C,用Google推廣,用PayPal支付,用UPS和DHL發貨……即便是蘭亭集勢這個名字,也只是“Light In The Box”英文名字的英譯。從一開始,郭去疾就在用“洋氣”的方式做生意。
在蘭亭集勢的辦公室里,有來自16個國家的外籍員工。這些外籍員工是公司骨干,通常是意大利籍員工負責意大利區域,德國籍員工負責德國市場。
微軟、亞馬遜、谷歌……郭去疾的簡歷上多的是這些國外互聯網巨頭的名字,做自己的公司,依然能看到這些大公司的風格和影子。
然而,即使在跨國公司浸潤多年,在生意場上,郭去疾依然具有濃郁的講究人情的“中國特色”。
對于合作伙伴,熟人、老朋友是郭去疾選擇的第一目標,“坊間關于馮波和我見面5分鐘就決定投500萬美元的說法有些夸張,應該是10分鐘。”
在蘭亭集勢的核心團隊中,多的是郭去疾曾經的同事、讀書時的朋友,抑或是早年的合作伙伴。連投融資的關鍵業務,也是“和徐小平打了通電話,10萬美元就到了賬上”。
對于數據的認真是郭去疾在蘭亭集勢的另一種堅持。郭去疾對數據近乎到了執著的地步,一切的管理問題在他看來都能用數字來衡量。“譬如有人問我公司口碑如何,我說我不知道,你上谷歌看有多少人主動搜Light In The Box這個詞就能略知一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曾解釋道,“有人問我們給客戶定制的婚紗究竟合不合身,我說我不知道,你去問下退貨率就知道了。”
在郭去疾的影響下,用數據說話成了蘭亭集勢的一大特征。即便是采購產品,公司都有一套打分的體系,包括市場容量的大小、中國在這方面制造業是否有特色、現有的供應鏈是否完善、是否適合互聯網銷售等。然后根據打分的體系篩選出一些具體的候選品類,再去實際操作去試錯得出具體的數據。
雖然對數據情有獨鐘,但郭去疾并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孤僻極客。他思維發散、活躍、社交能力極強,更像團隊中的“明星”。
公司簡介:
蘭亭集勢創立于2007年,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旗下LightInTheBox.com是中國國內知名的國際貿易網站。該公司在北京、上海、蘇州、深圳有超過800名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