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踐中的省委書記們
在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只留了一處辦公地點。
在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8次去磚壁村調研。
在青海,省委書記駱惠寧聽了大學生煩心事。
在云南,省委書記秦光榮剖析了會議多、文件多、應酬多問題。
……
當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省部級單位有序展開。作為“一把手”,省委(市委、區委)書記們的作用至關重要。
1
騰退辦公室、取消O牌
帶頭找差距
按規定,領導干部只保留一處辦公用房。各省區市黨委一把手,正在切實履行這一要求。
在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帶頭騰退省人大為他準備的辦公室;省委領導每人保留一處辦公用房;省委常委和省政府副省長原配備用于下鄉的越野車統一上交。
對于公車牌號特權,群眾反映強烈。日前,海南省委決定廢除實施了12年的省級機關公務車輛車牌專用號段管理,原本作為海南省級機關公務車輛車牌的“瓊EA”號段將向社會開放。
此外,9月起,吉林、安徽兩省分別把懸掛“吉O”和“皖O”號牌的機動車,視為假牌或無牌車輛。目前,在全國各個省區市中,取消“O”牌的省份超過半數。
對照先烈和典型,尋找自身差距。在省委書記羅志軍帶領下,江蘇省委常委們來到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精神,聽取基層優秀黨員干部代表事跡介紹。
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提出,從省委常委做起,對照焦裕祿,干部要常“六問”——是否像焦裕祿那樣,把群眾當親人?是否像焦裕祿那樣,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是否像焦裕祿那樣,始終做到敢于擔當……
云南省委常委班子來到善洲林場,以“楊善洲精神”為鏡子對照檢查。省委書記秦光榮剖析了自己在解決會議多、文件多、應酬多的“三多”問題,開展調查研究,保持艱苦奮斗,解決辦事落實難、項目落地難、問題解決難的“三難”問題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辦法。
在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說:“我們每個班子成員都要把自己擺進去,始終把解決‘四風’的靶子對準自己。”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8月份以來,黨委書記彭清華帶領各位常委深入查擺“四風”問題,始終把焦點放在機關普遍存在的軟骨病、冷漠病、浮躁病、享樂病、梗阻病、懶散病等突出問題上。
在遼寧,省委書記王珉給每位省委常委寫信,請常委給自己提意見……
2
探訪民眾的苦
記下民眾的話
走群眾路線,關鍵要走進群眾,了解民眾疾苦。
在江西,7月10日,在安義縣工業園區管委會的一間簡樸會議室,省委書記強衛不繞彎子,“今天不是來聽你們匯報工作的,更不是來聽表揚的,大家要直言不諱地談,不打太極拳。”這讓到場的15名縣鄉干部放下了思想包袱,圍繞省委省政府、省直部門作風建設、發展掣肘、民生困難等話題說真話。
在青海,9月2日,西寧市城西區大學生創業孵化服務中心,省委書記駱惠寧與幾名創業大學生交流,開宗明義,“想聽聽你們創業的煩心事”。同學們也直言不諱——“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很多,但實際上很難落實,因為我們沒有抵押物。”“個體私營企業協會本是自愿參加,可若是不參加就不給辦年審,參加又要交年費,這增加了我們的成本。”……駱惠寧一一作出回應,并告誡干部們不要當“兩多兩少”的“空虛”干部——泛泛而談多,深入調研少,這就是空;口頭鼓勵多,解決困難少,這就是虛。
在北京,8月26日上午,市委書記郭金龍走進百環家園社區衛生服務站,面對患者反映的社區醫院“人力不夠、經費不夠、藥品不夠”,郭金龍表示,你說的“三個不夠”,我記下了。
在天津,7月14日上午,市委書記孫春蘭輕車簡從,不事先打招呼,不帶新聞記者,來到靜海縣唐官屯鎮薛家莊村,調查研究。次日下午,她又來到寶坻區口東鎮安樂莊村。“群眾的困苦是我們肩上的責任!”
在貴州,6月21日至24日,省委書記趙克志到威寧自治縣迤那鎮,連續4天吃住農家“講訪幫促”。
在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8月27日到臨沂市蒼山縣下村鄉灰泉村走訪慰問困難家庭,聽取群眾對黨委政府工作的意見建議……
3
解剖一個鄉鎮
洞察一個難題
有些省委書記為解決切實問題,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一個鄉鎮,洞察一個問題。
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解剖”的是西安市藍田縣玉山鎮。
5月9日和10日,他到玉山鎮蹲點調研。調研中,他發現,17個駐鎮單位管轄范圍不一、以對縣上負責為主,鎮上協調難度較大,鄉鎮職能發揮和效能提升正受到嚴重束縛。此外,他了解到玉山法庭管轄5個鄉鎮,2012年審理案件258件,其中離婚案件136件,占52.7%,主要是夫妻雙方長期在外打工,導致感情疏遠。這次調研使他對進城務工人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農民進城又融入不了城,擔心工作生活,操心老人,不放心孩子,一人外出務工影響三代人心理安定。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趙正永認為,在我國政權層級中,鄉鎮一級是最應該加強的。他認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樹立經營鄉鎮的理念,使鄉鎮真正成為緊貼群眾、服務群眾的基層政權。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解剖”的是賀蘭山東麓的閩寧鎮。
上世紀80年代初,“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一些農民,自發來到銀川市永寧縣境內的賀蘭山東麓,形成了一個新的聚居區。因是福建對口幫扶寧夏的平臺,故稱閩寧鎮。在李建華看來,“閩寧鎮在寧夏很具代表性,我想通過跟蹤調研、解剖麻雀,研究解決加快寧夏發展、解決寧夏1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問題的思路和辦法。”今年5月,李建華在寧夏履新一個多月后,去了閩寧鎮。9月上旬,他再次到閩寧鎮專門蹲點調研。通過調研,他體會到,一個地方要脫貧、要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堅持規劃引領、產業支撐、項目帶動,推進扶貧開發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則是調研水鄉之困。他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把浙江的水治理好。
在基層調研讓他感受到,轉型升級是“背水一戰”,治水是浙江轉型升級大戰役中的關鍵之戰。必須拿出破釜沉舟的氣勢、敢打必勝的信心、壯士斷腕的勇氣,打好轉型升級的“組合拳”,以治水治出轉型升級,治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綠水青山。在基層調研時,他看到了以治水為突破口推進轉型升級的新亮點,也發現了許多問題。
4
“身體累但心情好”
只有享受與群眾在一起的快樂,才能更好地深入群眾。
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為老農的夸獎而“快意”。今年6月18日,他第8次來到武鄉縣蟠龍鎮磚壁村住村。這個村子,抗戰時曾是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等領導人曾在此生活戰斗14個月之久,指揮了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袁純清在村里栽過紅薯,他在《光明日報》“光明調查”版刊文寫道:“老武還說,袁書記栽苗的那垅,紅薯長得特別大一些。我當時想這和我以往種紅薯的經驗有關,不僅有一種勞動收獲的喜悅,還有一種受到農民夸獎的快意。”“盡管我每次勞動的時間都不長,流的汗沒有農民多,但它帶給我的更多是對過去勞動的回憶……是感悟勞動人民之偉大、體驗勞動創造財富之快樂。”
除了勞動,袁純清更多與干部群眾商量,如何發揮村子優勢,讓民眾盡早富裕。從2011年5月30日他第一次到磚壁住村,兩年多時間里先后來過8次,走訪過17戶農家,參加了3次勞動,召開了12個座談會,親歷了這里近兩年多來所發生的新變化。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則體會了比賽做面條的樂趣。媒體報道,9月4日至5日,李鴻忠來到鐘祥市柴湖鎮蹲點調研。4日晚,他來到村民石成華家,與石成華比賽做面條。
坐到炕頭上,才有與農民成兄弟的暢快。吉林省省委書記王儒林,坐到了吉林省大安市安廣鎮永慶村村民高德華家中的炕頭上,與農民兄弟們一起商量如何脫貧致富。
“身體累但心情好”。8月份以來,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帶領的觀摩檢查組,白天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現場觀摩盟市經濟發展情況,晚上召開點評會。看一些干部略顯疲憊,王君說:“我們工作‘白加黑’換來內蒙古更好的發展,換來老百姓的幸福,身體累但心情好。”
正如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所說,一把手是關鍵、是標桿、是領頭雁。因為以身作則,“一把手”更有尊嚴;因為他們帶頭,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才更好地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