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商周海江,埋頭書寫紅豆跨國企業成長史
從1957年的彈棉胎、扎掃帚、做衣服起步,到現在的多元化經營,50多年過去了,紅豆集團從幾人的小手工作坊發展到如今的現代化集團式企業。近日,《證券日報》的記者有幸采訪到了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在采訪中,記者深刻地體會到了紅豆集團發展路途的艱辛。在回顧紅豆集團發展歷程的同時,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有著很深的體會:“50多年來,紅豆的發展先后經過了六個大節點,我們抓住了一次次發展機遇,實現了快速成長。”
小作坊的數次變革
紅豆一直在前行
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回憶道:“紅豆集團的前身于1957年4月起步,當時在政府‘小工業組織起來’的政策推動下成立的,同年11月份,正式起名為‘港下針織廠’。港下針織廠的成立,使原來從事小手工業的小手工業者開始有了工廠的意識,管理的概念,為后來紅豆集團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基礎。”這便是紅豆集團開始的第一個起點。
如果說紅豆的前25年,企業一直在起起伏伏中艱難前行,那么在1983年港下針織廠迎來了真正的春天,一個叫周耀庭的普通農民以他天生的企業家稟賦,對這個飽經滄桑的小廠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個設備、工藝落后的祠堂小廠開始了劃時代意義的蛻變,也帶來了紅豆集團今后的輝煌。
當時周耀庭到港下針織廠任廠長時,小廠只有八臺老掉牙的棉紡車,倉庫堆滿了庫存,工人大部分都回了家。但是他認為國家出臺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政策,只要工廠管理方法得當,有資金,為了使小廠起死回生,于是就跑銀行借貸款,而根據廠子以前的信譽,銀行拒絕了,沒辦法,周耀庭只好用自家的房產做抵押,借了6500元,買回了一噸棉紗。但是在無錫長安染色廠染好色后,染好的紗已經裝上了船,由于還欠著染色廠的染紗錢,裝上船的紗被染色廠老板硬生生地搬了下去,這讓周耀庭從反面更深刻地意識到信譽的重要性,也讓他暗暗下決心,以后一定要重視企業信譽。作為周耀庭的兒子,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認為1983年是紅豆集團的第二個轉折點,并且如此評價自己的父輩:“小廠面臨生死存亡,時任當上村支書的周耀庭,也就是我的父親受命于危難之中,憑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及改革開放的大好政策,小廠迅速發展壯大。”
1983年底,周耀庭不僅基本清理了庫存,全廠還是實現銷售60萬元,周耀庭實現了當年上任當年就扭虧為贏的奇跡。1984年,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使得中國的鄉鎮企業猶如雨后春筍。周耀庭意識到港下針織廠一定要變,不變則廢,于是,港下針織廠進行了一場從作坊小廠向現代企業脫胎換骨式的轉變。這一變革也延續了幾年。
時代的產物
——紅豆集團誕生背后
從作坊小廠向現代企業的蛻變并非偶然,紅豆集團的產生有著其深厚的時代背景。
1980年代初,社會上“船小好掉頭”的觀點十分盛行,但周耀庭認為好掉頭意味著原有的設備廢棄閑置、經濟關系中斷、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流失;掉頭還會使企業產生短期行為,不利于創造無形資產、培養人才。
經過無數次討論、協商及可行性的論證,紅豆決定成立集團公司。1992年6月16日,無錫市太湖針織制衣總廠,聯合多家企業、院校、科研單位,成立江蘇省首家鄉鎮企業集團——江蘇紅豆針紡集團,集團下設7個子公司,周耀庭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稱其為公司發展至今的第三個節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企業迎來了又一次大發展,紅豆成立企業集團,走股份制道路,企業也從傳統的針織內衣發展到服裝系列化。1998年前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紅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積極參與企業決策,幫助企業轉變經營思路,加大技術創新和管理力度,增強企業發展后勁,使紅豆很快走出了困境,1999年銷售額不降反升,同比增長30%。”
2001年1月8日,經證監會核準,紅豆股份于在上海證交所掛牌上市,發行3000萬A股。對此,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耀庭激動地表示,股票上市是集團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紅豆將以此為契機,推動企業更快發展。進入資本運營時代的紅豆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為集團持續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周海江稱,紅豆股份的上市是紅豆集團發展歷程中的第四個節點。
紅豆堅持的目標
—— 跨國百年名企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紅豆積極尋求走國際化的道路,紅豆人認為,走國際化道路,主要通過健全組織體制,采用國際化的用人機制,產品要不斷走向國際市場,積極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創立國際品牌五個方面來進行。
1993年,紅豆作為嘗試在日本大阪設立了海外的第一個分公司——紅豆大坂株式會社。在2001年3月份,在美國的洛杉磯設立了一個分公司,在美國當地開展業務和拓展市場;此后,在2002年5月份,又在美國紐約BROADWAY設立了在美國的第二個分公司。為了加快企業對外發展的步伐,2005年年初,又在香港設立了一個辦事處,成為了發展紅豆外貿出口的又一有效途徑。為了更好的利用國外基礎資源,紅豆走出去辦廠,去年與印尼最大的輪轂經銷商達成了合作協議,在雅加達建設一個摩托車輪轂生產廠;同時,紅豆還加緊對一些服裝投資地的考察,準備盡快地在東南亞地區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這些分公司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擴大出口,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此外,企業還尋求在一些國際大都市建立設計中心,則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國際人才資源。
2007年,在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政策的激勵下,紅豆邁出了又一個關鍵的一步,到柬埔寨創辦占地11.08平方公里的經濟合作開發區,這也是國家商務部批準的首批八大境外園區之一。紅豆在柬埔寨工業園道路、水電、辦公區域等基本設施已經建好,已有7家企業簽約,3家企業入住。
從1957年建廠至今,紅豆集團已經有52年的歷史了,在這52年中,對于紅豆而言,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特別是現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有多少企業都已折戟沉沙于商海。有資料顯示,中國企業平均壽命為3年。已經52歲的紅豆依舊年輕,而且將會繼續邁步前行,一如既往地保持穩健、快速的發展態勢。
周海江:我是靠“海選”成為紅豆集團總裁
近日,在建國六十華誕前夕,就紅豆集團的發展,本報記者專訪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
《證券日報》:50多年的歷史,紅豆集團發展至今經歷了風風雨雨,您認為集團發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怎樣才能保證企業在社會的改革發展中屹立不倒?
周海江:最近我也一直考慮,支撐紅豆集團發展到現在的成功因素,我覺得離不開這三條:人才戰略、注重品牌、不斷創新。
《證券日報》:紅豆集團的人才戰略是什么?人才對于公司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周海江: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的發展后勁來源于人才的發展后勁。我們企業的用人標準是以業績為導向,而非人際關系為導向。我常說,在我們企業,如果2萬人都想著和總裁搞好關系,那么這個企業肯定發展不好,如果大家都想著用業績來說話,紅豆必然會興旺發達。
記得我父親在1983年接手企業不久,從上海請來13位老師傅,那時給上海老師傅的工資是每月500元,而我父親這個廠長的工資是一月30多元。正是這上海老師傅的到來使企業的產品質量大幅提高,市場銷路迅速打開,企業產量連年翻番。父親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回來后不久他就動員在河海大學教書的我回來,頂著重重壓力,我于1988年初來到了紅豆,和父親一起創業。我的到來,起了示范效應。很快,我們廠里又招來了第二名大學生。人才的到來,為企業注入了活力。
隨著發展,紅豆的制度化、民主化建設不斷加快。我任紅豆集團總裁也是通過“海選”才擔任的。2004年9月,我們進行了一次“海選”總裁。集團22名對企業貢獻很大的正部級高管都擔任候選人,集團50名董事,大股東,作為投票人。作為集團的大股東,他們一定為自己的股份,對集團的發展負責。經過第一輪選出4名,第二輪選出二人,最后一輪,我以49票的高票當選為總裁。我當選為總裁,當然很高興,但是我更高興的是集團的形成了制度選人的制度。
《證券日報》:紅豆集團的品牌當初是如何定下來的?
周海江: 1983年我父親在接手港下針織廠的時候,產品的名字叫山花顯然太土了。為此,我父親召開了會議,讓干部員工出主意,起好名字。一連幾天,他都在想,當想到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時,他的眼睛一亮。紅豆!就用這個名字。
1984年我們立刻把紅豆進行了注冊。到1990年代初,紅豆已經在54個國家和地區,在23大類商品上進行了商標保護性注冊。如今,紅豆 注冊商標達3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