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會大家都了解吧。唯品會創始人沈亞極其低調,電商圈的人稱他是“馬云最想見的電商人。”下面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唯品會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亞吧,無論是面對“流血上市”所帶來的壓力,還是百億美元市值帶來的光環,沈亞都顯得淡定。
前瞻創新
創立唯品會前,沈亞已經在商海沉浮多年,做的是通信器材外貿領域。沈亞負責在國內協調通訊器材廠商、組織貨源,洪曉波負責歐洲的渠道商和代理商。2007年沈亞到長江商學院讀書,不久把洪曉波也拉了進去,他們希望能夠找到新的方向,而商學院的平臺和人脈會帶來幫助。
一日早上,洪曉波看到妻子在Vente privee.com(一家法國電商網站)上購買打折的名牌服裝,該網站的特點就是幾乎囊括所有世界名牌,并且均有折扣,但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搶購。洪曉波把這種模式告訴了沈亞,沈亞馬上判斷出這在中國會有長遠的發展,兩人一拍即合,經過三個月的調研,租下了信義會館1200平方米的辦公室,正式創立唯品會。
當唯品會在信義會館成立時,沈亞都是親自飛往歐洲采購商品。當時的團隊只有25個人,如今員工數已擴張百倍以上。
他們看到了國內市場對奢侈品的強勁需求,但三個月后,沈亞就果斷地放棄了這一模式。據其回憶,當時國內消費者對網購1000元以上的商品是抗拒的,每日只有幾個訂單。隨后,唯品會決定轉向中高檔大眾時尚品牌,而奢侈品只作為其中的一個頻道,如今業務占比不足5%。
如果當年堅持下來,是否會做得更好?他哈哈大笑:“如果堅持做奢侈品,恐怕唯品會早就關門了。”
“當初也沒有想能夠做多大規模,只是盡量把限時搶購這個模式做成功。”沈亞坦承自己出發時看到了遠行的方向,并沒有過多考慮賬面數字。2009年這種模式初步被認可;到2010年交易量也隨之攀升,于是他們將全部精力集中于限時搶購上。至此,源于法國VP而又本土化后的盈利模式初見雛形。
熟悉中國商業土壤和文化的沈亞,創業過程中一直致力于將這一“舶來品”本土化。比如物流配送,在國外,消費者從下單到收獲可以等待一周或者兩周,但在中國,各大電商企業已經開始比拼配送的速度,唯品會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這一“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