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表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后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為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家具與其他 伙計挨著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著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郁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 ,并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么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一定都會過 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間內成長。
李嘉誠的機會終于來臨。1945年,二戰結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板亟需發信,但是 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板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為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為總經理 。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于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為業務關系,李嘉誠一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志,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著二戰后經濟復蘇,塑料制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志中得到啟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轉產塑膠花。得益于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于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之后,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 ,從而開始了成為“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