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2014(第十三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于12月12日-14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永隆銀行董事長、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先生。
馬蔚華表示,銀行業要適應新的經濟增長,特別是2015年的利率市場化會加快;商業銀行在競爭中將有優勝劣汰發生。
以下為發言實錄:
馬蔚華:整個看,2015年經濟增長進入一種“新常態”,經濟增長的速度會放緩,但是經濟增長的質量會調,結構會更優化,動力會有新的切換,經濟是決定金融的。既然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銀行業也要適應新的經濟增長。特別是2015年的利率市場化會加快,匯率的自由化,也包括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都在改。
這樣商業銀行可能從過去的高利率的,高速增長會逐漸的減少。但是,銀行通過利率市場化會更加適應一個商業銀行的原則,特別是銀行對于整個經濟的推動和結構的調整,它還賦有重要的使命。比如“新常態”的種種情況,消費要轉向一個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出口要有一個高水平的演進和大規模的走出去。投資會更加注重互聯互通,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所有這些都應該給商業銀行的投入提供了一個空間。
權靜:隨著利率市場化,原先銀行做高利差所謂的暴利這個時代也即將面臨終結,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一、是不是銀行的利潤會大幅度的縮小,第二、是不是有一些小型的核心能力不強的企業面臨倒閉。
馬蔚華:高利差的時代,如果結構會有一些風險的詮釋。商業銀行在競爭中,也是市場中不是很奇怪的一種現象,但是從目前看,從政府到監管單位,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還有相應的商業銀行退出的這些法律制度。那就意味著有優勝劣汰發生。
現在銀行業面臨很多挑戰,首先是需求的變化,過去30多年信貸增長也就22%,現在需求結構發生變化了,用術語說就是“脫媒”,直接融資的發展銀行在社會融資中的總量降到一半。第二、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毫無疑問就是利差的所以,高利差的時代告別了。第三個挑戰就是互聯網的挑戰,互聯網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挑戰有很多考慮。比如職能的挑戰,比如收入的份額的挑戰。我覺得最重要的挑戰是沖擊商業銀行的商業模式和商業銀行傳統的思維方式。
那么,應對挑戰沒有什么辦法,你要適應利率市場化,你要擁抱互聯網。你就不能完全靠過去的利差和收入,你還要通過金融創新來給這個需求提供更多的個性化、多樣化的產品。互聯網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不能把它看成一個敵人,你要擁抱它,你要跟它深度的結合。我覺得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大數據來解決過去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以利用線上線下來解決商業銀行過去不愿意做的那些東西,小眾的小微的。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互聯網企業這種客戶體驗,平等的包容的平臺,還有一個普惠的民主的思維方式。
互聯網和傳統銀行有這樣幾個差異,傳統銀行過去靠信息不對稱,然后他當中介,然后收取利息,利差就是中介費。第二、傳統銀行過去叫封閉的,在自己的內部做產品,而互聯網是一個平臺,它還在這個平臺上很多的利益相關者形成一個流量,流量變現實現價值。第三、互聯網比較普惠,把過去傳統銀行比較忽視的,過去傳統銀行信奉長尾的理論,可能對于碎片的,零星的,小眾的不重視。而互聯網在這個領域應運而生。
所以,對于傳統銀行落說,要想擁抱互聯網思維,三點。第一、你如何崇尚客戶體驗至上。第二、如何能夠像互聯網那樣叫做開放包容。第三、如何像互聯網那樣普惠民眾。客戶體驗至上,過去銀行做的也不錯,做了很多努力,招行就是“因您而變”。
但是,比起互聯網我覺得還有差異,互聯網是千方百計的讓你的客戶能夠成為你的粉絲,它是通過給客戶一個超值,超出預想的增值服務,然后你的客戶大量的、免費的給你做廣告。互聯網企業也特別注意客戶的感受,像雷軍昨天我去小米,他們每周都在修改,每周六設計一次,通過他的網絡收集客戶的意見。騰訊也是,一年好多次的修改。
第二、平等包容,互聯網是眾籌眾創的,在一個平臺上,就是和客戶一塊兒開發產品,銀行也應該建立平臺,不能封閉在自己的平臺,而是聽取客戶的意見,這種產品可能更容易讓市場接受。
第三、過去傳統銀行應該把目光越來越多的關注小微,關注普惠,關注那些碎片的零星的。這點我覺得過去傳統銀行做的不夠。但是這個領域對商業銀行也有巨大的價值,就是我們所謂的普惠金融。
權靜:說到顛覆的問題,您覺得商業銀行會被互聯網金融顛覆嗎?
馬蔚華:我不贊成顛覆這個詞,因為互聯網金融本質也是金融,傳統金融的本質也是金融,我覺得未來可能是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深度結合,優勢互補,他們給社會提供越來越寬的金融服務。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