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昭通文學發展道路初探》一書已經付梓出版,很榮幸受云南昭通的朋友劉紹清邀請為其撰寫書評。大家一致認為《昭通文學發展道路初探》的出版是在昭通文學發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第一次從理論的高度、研究的角度、縱論的深度,深刻揭示了昭通文學發展道路。對當代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一定示范作用,可以說是地區文化(也可指地域文化)發展的里程碑與風向標。
“地域文化”的內涵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間形成,并經過長期積累的包括觀念、風俗在內,具有自我特色的諸多文化元素的總和。地域文化發展的主要特點需要明白,經濟支撐與文化語境,“精英意識”與地方視野。
一個地區特定的文學發展與地區經濟之間的關系,中共云南昭通市委原書記劉建華已經給出了很好的詮釋,“一個好的作品可以形成一種產業、可以帶動一個大產業的發展。”這也是文學文化大發展的思路,物質文明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文化需求應成為每個人的精神需要,只要投身于繁榮文學文化事業,努力讓文學文化成為人們普遍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認知,就會增加人類幸福感。當然,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也可以推動當地經濟建設,這也是被歷史所證明了的。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地處重慶、成都、貴陽、昆明等商業城市中心位置,與貴州、四川兩省接壤。昭通歷史上曾是云南通向川黔兩省的重要門戶,是中原文化進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為中國著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文化發展的重要地位。另據史料記載,昭通這塊古樸神奇的土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1982年,昭通市北郊過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經鑒定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約10萬年,稱作“昭通人”,填補了云南省猿人階段到晚期智人階段之間的空白,說明昭通市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
先進的文化需要發展更需要傳承,地方文學也是如此,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地方文學因為它的“地方性”而變得卑微、渺小、可有可無,但實際上,地方文學與大范圍中國文學研究之間,不是一個人們出于想當然所認為的簡單地承接與具體而微地模仿的關系。相反,由于自身的地域性,仿佛更加接近于文化作為生活方式、生存狀態的本原性意義。因此,《昭通文學發展道路初探》正是擔負了這一歷史重任。
正如昭通市委書記范華平在序言里寫道,昭通文學在云南影響很大,在全國也有很大影響,探討昭通文學發展道路,不僅能顯示昭通文學發展之路徑,最重要的是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全國文學發展之概況。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
通讀《昭通文學發展道路初探》對其他地區文學發展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地方文學既要與時俱進又要開拓創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是文藝創作最廣闊也最深厚的時代舞臺。當今中國,正處在大踏步趕上現代化潮流并站在世界發展前列的歷史時期,正處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偉大時代。這里面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素材,有最能體現中國人民創造智慧和文化精神的中國元素。習近平的講話也在表明現階段中國取得了豐富的物質文化成就,這些成就正是文藝創作者的土壤,如何把握好時代脈搏而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是檢驗一個地方文學發展的重要指標。
在《昭通文學發展道路初探》中開篇用“形成了文學道路”總結昭通文學發展取得的成績,這就給昭通文學創作從實踐到理論奠定了基礎。另外,在《與時俱進,緊貼時代脈搏》文章中也有詳盡闡述,指出,昭通文學應該是放眼全國而不僅僅拘泥于一個地方的文學。
再者,從著作中也可以看出昭通文學的發展“接地氣”。文章中指出,要扎根本土,立足昭通,打造地方文學品牌,這也是給全國其他地方文學樹立了榜樣,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浮躁,創作出不倫不類作品,僅僅是為了嘩眾取寵,追求所謂的商業價值。
而應該是深入群眾,貼著大地行走,在昭通文學發展過程中,始終把群眾放在首位,從群眾中汲取創作智慧與靈感,并出現了“昭通文學現象”和“昭通作家群”的獨特品牌,為昭通文學奠定了人才基礎。當然,這一人才儲備力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磨練。
此外,著作中對地區文學如何發展成為“文化高地”做了詳細分析,并如何博采眾長,其他文化對該地區文學的貢獻如何正確取舍等做了舉例說明,讀者可以從“昭通如何打造成雙向大走廊上的文化高地”“少數民族文化繁榮對昭通文學發展的影響”以及“昭通文學發展推動原生態文化發展的貢獻分析”窺見一斑。
最后,如果其它地區苦于不知如何挖掘地區文學的品牌效應,可以從《縱覽百家》和《前沿視點》欄目中找到答案,如《昭通文學“太極”品牌的發展思路分析》和《挖掘昭通文學品牌效應的潛力》等文章都有一定借鑒作用。
最近剛剛從美國紐約大學演講回國,花了一周的時間在誠惶誠恐中寫完了上述推薦語。我本人致力于通俗經濟學的普及,并非真正的文學專業從業者,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指正。我相信,蓬勃發展中的昭通文學不但對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示范意義,而且也是中國地域文化發展的里程碑事件。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