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在2012年首次突破萬億交易額(GMV),2014年實現2萬億的交易額,從1萬億到2萬億中間用了2年時間。此次宣布交易額超過3萬億在2016年3月,從2萬億到3萬億僅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同樣是1萬億的差距,阿里巴巴實現突破的時間正在縮短。
在這個過程中,阿里巴巴已經初步完成了“網上經濟體”的生態建設,作為經濟體的運營者,他正在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阿里巴巴集團C E O張勇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并沒有一本教科書可以學習,而是需要在實踐當中不斷去學習。“如何運營好一個經濟體,不是用管的方法,而是用賦能的方法去運營 好一個經濟體,我想這個是我們今天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如何做好這個賦能者,如何做好這個運營者,張勇在專訪中解釋了阿里巴巴的下一個3萬億將怎么走?
3萬億是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相結合的產物
對于每一個萬億突破時間的縮短,張勇分析稱,從宏觀的層面看這得益于中國整體的商業對互聯網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知名 品牌,從整個對有一種朦朧的好感,到開始全面擁抱互聯網。從互聯網的中小企業的創業者,到制造商,到零售商,到品牌,整個全方位的思想改變帶來了巨 大的推動力。”
另外一個宏觀的推動力來自于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改變,隨著年輕一代消費族群成為整個消費的主力軍,特別是80后、90后伴隨互聯網成長的一代成為整個消費的主力以后,整個的推動了電子商務的巨大發展。
從微觀的層面來講,阿里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全面擁抱無線,圍繞淘寶天貓的無線化取得了非常重大的進展,也順應地給業務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會。 “上個季度阿里接近七成的交易是在無線上完成的,每個季度我們有接近4億人在無線上消費,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今天我們剛剛宣布,完成手機淘寶團隊和淘寶的合并,過去兩年這兩個團隊是兩個獨立的團隊。2013年為了無線抽了精兵強將出來單干一個,因為大營長需要集中集團資源去做這個事兒。但是今天無線化已經完成,今天絕大多數用戶已經在無線上了,今天不用討論無線化和PC化了,所以要兼顧多端,新淘寶的開始對未來也是非常重要的起點。”
此外,阿里持續的在整個天貓推動品牌的運營,把天貓定位為品牌商進行自營的陣地,把淘寶作為中小創業者創新的機會,在過去兩年積極地進行升級。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認為,隨著新生態的日臻完善,阿里考慮更多的是去促進內需、解決就業、拉動農村經濟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3萬億只是個新起點。”
201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30萬億元人民幣。3萬億,相當于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也相當于一個國內中大型省份的G D P。
張勇認為,這個3萬億在30萬億的位置當中,恰恰反映了中國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相結合的一個產物。“我反復講了,我看到的不是說這個3萬億變成5萬億、6萬億,占到20%還是30%。而是說我們要致力于要讓這30萬億因為全面地擁抱了互聯網,他能夠變成40萬億,變成50萬億,這樣才能真正把中 國經濟從一個投資出口拉動的經濟走向消費驅動的經濟,我想這里面有巨大的機會。因為在這里面最重要的機會點是來自于數據的獲得和數據的再生產和使用,變得 更加高效,這在傳統的經濟當中是無法實現的。”
下一個3萬億的增長引擎
在張勇看來,電子商務和實體經濟不是對立的,電子商務就是實體經濟。“今天還有90%的實體經濟,還需要跟互聯網去擁抱,跟互聯網去融合。我們 著眼在如何幫助現在這90%的這個社會零售商品總額,能夠完成互聯網的轉型,真正能夠變成以大數據支撐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結合,這個是未來的方向。”
目前這個3萬億的數字首先體現了充分的“多元化”。“從商品供給的角度來講,商品供給極大的多元化,供給者從極大的大型企業,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遍布至網商、網上紅人店鋪,這個充分反映了多元化。從我們第一代的淘品牌,到今天最新的紅人,這是一個演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像韓都衣舍這種從 淘寶上成長起來的企業,今天甚至不能簡單稱為淘品牌了,他本身就是一個依托互聯網成長的,在一個專業的領域具有非常大的用戶基礎的品牌。
其次是消費的多元化。從健身課程到電影票到消費品,今天大家在阿里上完成的消費,已經從能夠想到的實物消費品,到看到會哈哈一樂的消費品,這充分體現了消費的多元化。“因為有多元化的供給才產生了多元化的需求,同時因為需求的多元化,帶動了很多細分行業的發展。”
第三是整個服務生態的多元化。因為消費者是需求多元的,供給是多元的,所以不同的商品銷售者,他需要有不同的服務配襯。“這里面帶來了很多多元服務的門類,也帶來了很大的就業機會。”
對于阿里巴巴來說,目前這個3萬億標志著他們已經初步完成了“網上經濟體”的生態建設。在他們的規劃中,作為經濟體的運營者,下一個3萬億的增長引擎在哪里?
張勇表示,最基本的引擎還是來自于整個商業消費跟互聯網的充分結合,進一步的結合。“今天90%的傳統經濟還是沒有跟互聯網產生關系的。那這個90%怎么變成互聯網支撐下的電子商務,我想這個是最大的一個機會。其次就是來自于消費者,包括年輕一代的消費觀,也包括今天上面天貓超市上面購買商品的 中年消費者,還包括兩個外延‘上山下鄉’,下鄉就是下農村,上山就是到世界各地去進好的貨,整個消費的滲透是必然的趨勢。”
他提出,外延多翼展開,但其實內核本身是在供給和需求端都還在發生巨變,產生跟互聯網的結合。“今天我用一句話來講,互聯網和商業的結合,從物理變化走向化學深層次變化過程當中,是一種核巨變,這是巨大的能力。”
從用戶到員工全面擁抱“年輕化”
隨著被稱為互聯網原住民的一代全面進入社會,成為社會消費的中堅力量,他們在這場消費變遷中扮演的角色也愈發引人關注。
對此,張勇坦承目前阿里已經有超過4億的活躍用戶,年輕用戶在新增用戶這方面正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年輕用戶的消費習慣發生劇烈的變化,他們應該說更強調個性。以前是這件衣服流行所有人都想買一件一樣的。今天是最好全世界就我這一件。第二個 特點是粉絲經濟,包括顏值經濟都處于飛速發展中,這也是為什么今天會出現了大量的被稱為知識經濟的工作者,也許他本身不生產產品,但是他因為成為某一方面 的意見領袖而推動了相關的消費。所以在整個無線的變化當中,我們在大力的推動的事情就是‘去貨架化’。”
張勇強調,整個互聯網帶來的,不是商業平移到互聯網上,而是發生巨大的變化。“變化的第一個方面就是大數據個性化,第二個是消費方式和消費路徑 的變化,隨著新一代的產生,其實更多的偏向內容化和個性化,而不只是為了生活必需品去買一個商品,在貨架上取一個商品。所以怎么樣讓用戶充滿了發現的樂 趣,我想這個就是阿里要做的事情。”
但商業的變遷最終總是要落到實施的人身上。因此,張勇表示作為C E O,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進行前瞻性的組織設計,讓生產關系能夠釋放和適應生產力,“對于我們今天走向內容化運營和社區化的運營,走向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新的技術,能夠做準備。而且不僅是做理論研究,最重要的是能夠跟實體經濟結合起來。”
毫無疑問,在這個中間的核心是人。“我前面講到了年輕一代的問題,其實你別無選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敢于讓年輕人來扛起這個責任來,因為未來是 屬于他們的,只有下一代的人才能為他同時代的用戶做好服務,因為他們是同一代人。”張勇表示,這個改變對于組織的挑戰很大,但是只要我們有決心總是可以改變的。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