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4赴美上市之后,馬云時不時就會被推上風口浪尖。這次將馬云推向輿論高地的是他在阿里巴巴投資者大會上說的一句話——“大品牌通常用很多OEM(代工生產),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OEM,他們沒有渠道,但忽然他們發現可以通過互聯網賣產品。生產正品和仿品可能就是同一個工廠,他們的產品不比正品差,同時有更好的價格,他們面對的不是知識產權問題,他們面對的是新的商業模式問題。”這句話,被一些媒體斷章取義地解讀為“馬云為假貨洗地”、“馬云大張旗鼓地支持假貨”。馬云說這句話的本意真是“為假貨正名”嗎?馬云在昨天的《華爾街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對此進行了說明。
“首先,由于西方需求的疲弱,出口的下滑,每天我們都看到中國大批出口加工企業因為客戶訂單的減半而面臨生存危機,痛苦掙扎,他們在工廠設備、原材料和人員上的大量投資是他們所有身家和事業所在。他們必須找到新的生存之路。
另外,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給了這些加工制造企業一個面向國內市場銷售的巨大機會。大部分加工企業已經在開始用互聯網開創自己的品牌。他們正在聘請優秀的設計師,打造互聯網的品牌和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的電子商務渠道。這才是我要表達的真實觀點,以及想分享與提醒大家的:這些新的基于互聯網成功的企業,正在給那些基于傳統成熟的零售商業模式的品牌商帶來巨大的沖擊。這是現實,也是我被‘斷章取義’的文章的真實背景。”
馬云的這段話從根上講其實是講明了一個現狀——中國的OEM制造商正在逆襲。在有了技術積累、生產規模以及完備的供應鏈之后,中國的OEM們已經不滿足于寄人籬下、看人臉色的代工,而是希望自己能自主地做些事情,而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平臺的崛起,為這些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由此,我們看到了依靠阿里巴巴孵化出的一大批淘品牌逐步走向了主流市場,比如:小熊電器、茵曼服裝以及林氏木業等等。應該說,正是這些在電商平臺實現完美轉身的中小企業真正踐行了“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改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在萬物互聯、大數據無所不在的當下,整個產業鏈的轉型趨勢不可逆轉。
馬云的講話戳中了誰的痛點?真理不辯不明。曾幾何時無數“血汗工廠”成就了無數品牌,而今,“血汗工廠”實現自主是觸動了誰的奶酪,我們心知肚明。當然,在中國OEM廠家通過電商轉型突圍的同時,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仿品”“假貨”。對此,阿里巴巴并不曾回避。從2010年開始,阿里巴巴便著手研究大數據治假,同時聘請經驗豐富的數據專家、刑偵專業人士加入,現已組建超過2000人的打假團隊。
靈核網數據顯示,2014年阿里巴巴清除的假貨有1.3億件。這1.3億件中有將近90%多是淘寶主動發現,并且第一時間下架和處罰賣家的。馬云也再次重申,阿里巴巴從來不認可假貨,即使仿品的質量再好,也是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假貨問題客觀存在,但我們不應將OEM轉型問題簡單粗暴歸結為“假貨”問題,更不能因此否定互聯網助力代工廠轉型的作用和趨勢。
趨勢已經如此清晰,并在迅速演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即便沒有阿里巴巴這個平臺,國內的OEM企業也需要突破以及轉型,因為他們赤腳站在潮汐上,最直接地感受到趨勢的流向,是商業社會最敏感的末梢神經。面對趨勢,光靠螳臂擋車無法逆轉;順應趨勢,把握趨勢,才是明智的選擇。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