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流入加速貨幣政策或以中性偏緊應對
“9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由8月末的273.2億元驟增至1263.62億元,并沒有超出市場預期。”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交易員認為,“熱錢”的加速流入或許會讓本就取向中性的貨幣政策向偏緊方向靠攏。
央行官方網站昨日更新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顯示:9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275179.54億元,較8月末的273915.92億元增加了1263.62億元。
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一般被視作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的一個主要渠道,如果增加,則是向市場注入了流動性,如果減少,則說明流動性有所減少。
該表還顯示,9月末財政性存款為38973.73億元,較8月末的41897.24億元減少了2923.51億元。
財政性存款的增減主要受財政收入和支出影響。臨近年末,財政部門會將存放在央行的國庫資金移到商業銀行,轉為存款進行消費或支出,這將增加商業銀行的流動性。
將9月份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增加額和財政性存款減少額相加,當月市場因此增加的流動性為4187.13億元。因此,9月份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應總體上比較充裕。
上述國有商業銀行交易員判斷,第四季度各月份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也將保持1000億元以上的水平,甚至有可能個別月份會接近2000億元。在市場再度憂慮美聯儲退出QE之前,外匯都將呈現凈流入狀態。
“近幾個月出口形勢有所改善,貿易順差持續高位增長,美聯儲延遲退出QE。受這些因素影響,外匯流入明顯增加,銀行體系流動性增長有所加快。”央行新聞發言人判斷,下階段銀行體系流動性仍會繼續處于合理適度的水平。
央行的這種判斷也引發了業界對于后續貨幣政策偏緊的擔憂。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宋國青認為,因為二季度經濟增速下滑,三季度宏觀調控的總基調在一定程度上是強調保下限。三季度出現的經濟增速回升主要是由于保底政策的實施拉動了內需,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目前來看,宏觀調控政策正在轉變為更加中性或中性略緊。
業內人士透露,昨日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本周可上報的需求包括28天期正回購,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購需求。此外本周仍可申報3個月期央票需求。
上周四,央行暫停了從7月底以來滾動進行的逆回購操作,使當周轉為資金凈回籠。這讓市場感受到了貨幣政策偏緊的氣息。昨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中短期利率品種全線小幅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