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工業機器人既然掛上“工業”二字,那么必然與工業服務分不開。事實上,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它可以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現代的工業機器人還可以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
自從全球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生產線投入應用之后,經過幾十年來不間斷發展,正從汽車工業向一般工業延伸,除了之前提到的金屬加工、食品飲料、塑膠橡膠、3C、醫藥等行業,機器人在風能、太陽能、交通運輸、建筑材料、物流甚至廢品處理等行業都可以大有作為。
中國工業機器人前景廣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并且以人力密集型產業為主,工業生產效率相較發達國家處于低水平線,同時自動化覆蓋率也遠低于國際水準線。實際工業生產中,衡量一國自動化水平也是以工業機器人應用基數為標準。
目前,國內制造業面臨生產成本快速拉高的不利局面,其中人力成本又是主要因素之一。為緩解該不利局面,國內中小型企業都已開始考慮或已經采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力生產。
與純人力生產相比,工業機器人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只要維護得當,它可以實現連續24小時不間斷工作,持續工作時間長;其次,高穩定性。機器人沒有疲勞之說,可以保證同一時間段內產品品質一致,提高良品率,這一點也是人力最不具優勢的環節。
國際機構調查顯示,我國工業機器人需求在已超越歐美,僅次于日本,預計將在2014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需求國家。但是,面對如此美好的產業市場,本土機器人產業卻存在極大不足,綜合實力有待提高。
有鑒于此,我國工信部正在加緊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以便本土產業在未來工業機器人市場占領一席之地。
《工業機器人指導意見》出爐明確產業發展方向
工信部12月30日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機器人產業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
意見要求,到2020年,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未來,隨著中國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業機器人需求也將進一步大增。在國內機器人產業尚處于弱小狀態之時,通過扶持龍頭企業,有助于產業資源集中,最終實現“以點破面”的突破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