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量關于社區APP叮咚小區的傳聞在發酵:“叮咚小區倒了”、“資金鏈斷裂”。總部位于上海的叮咚小區就此對騰訊科技表示,公司的戰略在調整,北京地區的關閉只是“主動轉型”,公司整體運作正常,公司賬面還有幾千萬的資金。但叮咚小區拒絕透露此次戰略調整的進一步細節。
而85后生人、昔日叮咚小區的員工張羚(化名)卻很難相信這個解釋。至少她在”整體運作正常“中被失業了。現在她和同事四處奔波投簡歷面試希望趕快找到新工作。
今年10月8日,國慶長假后的第一天,一張“全員遣散”通知將張羚和她的同事們度假后的喜悅頃刻間降到冰點。
這對她而言多少還是有些突然,“之前聽說過北京要人員精簡,沒想到是全員遣散”。張羚這樣對騰訊科技訴說。
意外的還有業界,叮咚小區自創業開始便備受矚目。今年5月,這家初創公司向媒體透露已在年初獲得了億元規模的天使投資,此時,北京的各大地鐵遍布的“叮咚小區”廣告也讓外界注意到了這個社區應用。
明星創業項目獲得巨額融資,在高舉高打的推廣之后卻又一夜間黯然關停,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折戟北京
叮咚小區宣布獲得天使投資時,也正好是公司開始在北京成立團隊,拓展業務之際。
那段時間,叮咚小區的廣告一夜之間鋪滿了北京各條地鐵沿線,為這款以社交為切口的社區App打開了知名度。雖然不知道叮咚小區是做什么的,但很多用戶還會因為好奇心驅使下載下來看看。
在推廣力度突然加強之際,叮咚小區的產品和服務其實并不完善。“服務和營銷完全脫節”。一位人士如此評價。
在多數情況下,當用戶主動下載叮咚小區App,選擇自己的小區后,發現里面諸如“二手市場”、“寵物”等社區板塊都冷冷清清,發帖數也寥寥無幾。張羚發現,在叮咚小區廣告出現后,用戶增長得很快,但是很多用戶進來之后發現沒內容也就隨之流失了。
張羚透露,除了大規模投入線下廣告,叮咚小區的地推團隊也主要承擔著“拉新”的職能。這支線下隊伍早期主要通過直接發放禮品來換下載,后面調整為在社區開展線下活動來拓展新用戶。但她發現,線下活動的效果也并不令人滿意, “做活動的時候用戶就比較多,沒有活動就變成了死小區”。
在叮咚小區廣告大張旗鼓的背后,團隊卻很無奈:面對一大批地推團隊剛掃完街,又重新歸于沉默的“死小區”并沒有什么好辦法,“小區太多了,所以只能重點去維護一些用戶人數比較多的小區,去持續做一些活動”。
用戶對社區應用的需求本身值得探討。對于現階段的叮咚小區等社區應用而言,目前只是滿足了用戶相對淺層次的需求,更深層次或者更迫切的需求尚未真正挖掘,這直接導致了社區應用即使通過廣告吸引來用戶,但用戶用過很快就淡忘了。社區應用處在可有可無的狀態。
上述人士評價,如果產品本身的問題以及配套服務沒有基本過關,這意味著花大錢做的廣告起了反作用,用戶來了之后發現服務不行,反而砸了自己的牌子。
需求的悖論
叮咚小區的負責人并不愿多談撤回上海后的戰略調整方向,只是表示會精簡地推人員,但在產品技術、服務設計方面繼續招人。
調整早已暗暗在進行。一位同在社區領域的創業者告訴騰訊科技,兩三個月前,叮咚小區在上海已經開始有所調整,方向大致是從完全的UGC方式轉入線下服務的運營。
這和叮咚小區的初衷有些背離。叮咚小區一開始希望有一條區別于同類社區App的路徑:以“社交”進入社區,而不是多數創業團隊選擇的“服務”。不論是從拉新手段還是產品思路去看,叮咚小區之前的邏輯是通過維系一個基于社區地理位置的UGC社區,依靠用戶間互動去解決彼此的各類生活需求。
在小部分的社區里,叮咚小區也初步走通了這個模式,譬如在北京五道口、上地、回龍觀幾個IT從業人員較多的社區里,叮咚擁有還不錯的用戶數據,好一些的小區可以達到幾千人。但在真實生活場景內,用戶的真實生活需求,譬如家政、拼車、家教等都難以僅通過社交來解決。
但這不符合用戶的現實場景。一個用戶在知乎上抱怨叮咚小區的使用場景:進入App之后,叮咚讓我去邀請鄰居加入。“我要能認識那些鄰居,我還安裝叮咚小區干嗎?”
服務為王
同樣做社區應用的鄰里中國網總裁何家正認為,現在的社區應用做的都不好,一個很客觀的原因是,社區的本地化服務和其他互聯網服務很不相同。
這意味著過往通過大量燒錢帶來用戶,帶來規模的經驗在社區應用上失靈。“現有的互聯網服務經驗一部分可以應用在做社區應用上,更多的模式無法在社區應用上復用。”
何家正認為,中國社區本身的條件,比如基礎設施等與歐美國家的社區發展程度不同。歐美的社區已經比較完備,但中國社區的比較落后,這類似于2005年中外互聯網基礎設施之間的差異。中國社區的業主和物業多數都有矛盾,做社區應用,大量的時間很可能都浪費在處理與物業等組織的關系上。
在信息化上,大量的商家沒有真正互聯網化,即使被大眾點評、美團等網站收錄,但是“大眾點評用了他們,而不是他們用了大眾點評。”這兩者有著天然的區別。
因為可做的東西太多了,社區綜合性平臺似乎更容易“失焦”。在社區的戰場上,除了叮咚小區這類綜合性平臺,更多的創業團隊選擇深耕單品類的服務。
譬如扮演“超市搬運工”角色的社區001,主打服務是提供商超產品的采買和配送。而家政、洗衣等以社區為中心的生活服務,也有不少創業團隊涌現,這類創業團隊基本都依靠某一品類生活服務的提供來實現跑馬圈地。
在叮咚小區資金鏈斷裂沸沸揚揚之時,另一家公司小區無憂剛剛拿到A輪1000萬美元,作為一個綜合性平臺,小區無憂也是通過“服務”切入社區。
在小區無憂的平臺上,有諸如外賣、生活配送、超市便利、水果、洗衣等服務入口。通過一支近1000人的地下團隊,小區無憂匯集了社區周邊的商家資源,再通過自有物流體系的建設,為商家和用戶提供配送服務。小區無憂創始人唐皓對騰訊科技表示,小區無憂在對各類服務的深入程度上,也有深有淺。譬如用戶需求頻次最高的宅配,是公司目前最深入的服務品類。
在社區應用剛剛興起之時,叮咚小區遭到重創也讓業內對這一創業方向多少有些懷疑。“社區應用不是偽需求。從長遠來看,社區應用的潛力很大,就像人們已經無法忍受沒有手機,未來社區應用也會是如此,會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何家正說。
但叮咚小區在北京出師不利多少讓人的心理蒙塵。
一位做社區應用創業者本來想趁概念大火之時再融一輪資金。“現在來看,需要再等等,悲觀的氣氛對估值和融資金額多少會有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