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數據引發市場嚴重悲觀。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創下68個月新低。工業增加值增速上次跌破7%還要追溯到2008金融危機。
另一方面,我們用8個月時間完成了全年的就業目標,新常態下經濟結構已然發生變化,工業主導的經濟正在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在去年就已經超過第二產業。
此時,我國宏觀數據體系構建的基礎任然是重工業,是時候把注意力轉移到服務業等其他新常態了。
與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再創新低一致,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增速也有所下滑。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跌破10%,僅增長6.6%,主要由于房地產相關稅收的拖累;稅收收入僅增長1.9%—無疑都是今年以來的月度最低值。
地方省份數據可加以印證。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呈現出財政收入增速較高,但增速逐月下滑;一些西部資源省份稅收仍然為負增長,多靠非稅收入支撐;中部省份財政收入基本穩定,但增速回落明顯。
今年以來,各省均加大了對稅收征管和清繳力度,但收支矛盾壓力仍大,往財政困難的基層傾斜、“保民生”的壓力也在加大。
房地產稅收負增長加劇
近日,財政部公布8月份財政收支數據。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9109億元,同比僅增長6.1%。其中,中央財政收入4454億元,同比增長5.5%;地方財政收入本級4655億元,同比增長6.6%。
中央財政收入今年以來一直呈低速增長態勢。財政部表示,中央財政收入增幅偏低主要是受國內增值稅、進口環節稅收等增幅低的影響,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偏低主要是受房地產相關稅收增幅明顯回落等因素的影響。
8月份稅收收入僅增長1.9%,其他主體稅種增速也不高。如國內增值稅2263億元,同比增長10.9%,扣除營改增轉移收入后增長3.4%。增幅偏低,主要受工業生產增速放緩、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增加進項稅抵扣等因素影響。
其他主體稅種,如受房地產市場交易額下滑,8月份營業稅僅增長約2%;受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下跌、進口量下降等影響,進出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同比下降了0.9%。
累計數據來看,1-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9.64萬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中央財政收入45117億元,同比增長6%,比預算預計增幅7%低1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51292億元,同比增長10.4%。全國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82688億元,同比增長8%。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表示,從累計數據來看,GDP增速為7%多一點,財政收入增長8%左右,說明財政收入運行很平穩。8月當月數據,受財政收入入庫進度影響,難免有所波動,但需要密切關注未來月份收入走勢。
東部省份收入增速下滑
財政部對后幾個月的判斷為:受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擴大營改增增加減稅、去年收入基數逐步提高等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增長仍較困難,地方部分省份財政收入增幅可能明顯回落,收支矛盾突出。
從目前已公布的數據來看,各區域分化仍比較明顯。去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速回落的大背景下,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財政收入增速率先企穩回升;但從今年來看,“回升”的趨勢明顯難以維系,這些省份財政收入增速基本為“逐月回落”。
如廣東從今年1月份到7月份,月度累計財政收入增速分別為23.69%、19.23%、16.22%、14.32%、14.77%、15.27%和14.61%,出現逐月回落的態勢。
中西部財政收入增速回落
而類似內蒙古 、陜西這樣以煤炭為主的資源省份,受煤炭、石油等資源價格持續下跌影響,今年以來稅收收入基本為低增長或負增長,主要靠非稅收入加以支撐。
累計到8月份內蒙古稅收負增長1.3%,對于內蒙古而言,已經是相對好看的數據。1-5月份,內蒙古的稅收收入同比下降12.4%。
陜西的稅收收入增速也很低。1-7月份,陜西省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087.27億元,增長13.1%,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稅收770.38億元,增長2.4%,與上半年持平;非稅收入316.89億元,增長30.8%,加快1.3個百分點。
受能源行業市場低迷、企業效益下滑、“營改增”政策減收效應等影響,陜西主體稅種基本為負增長。
中部省份雖沒有東部沿海,或者西部資源省份趨勢那么一致,但財政收入增速回落到中低速增長的態勢,則是非常普遍的。
如中部省份中,財政收入增速一向穩健的安徽,其1-7月份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418億元,同比增長10.6%,相比今年上半年10.1%的增速,有所回升。但相比去年7月同期,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1%,今年的增速回落了10%,增速幾乎腰斬。
各省份多采用“開源節流”“向基層傾斜”“保民生”等方向努力。如湖南省財政廳廳長鄭建新表示,今年下半年在財力配置上要進一步向下傾斜,幫助市縣解決改革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難和特殊矛盾,提高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的保障能力。
王朝才表示,目前雖然財政收入增速有所下滑,但保障基層政府基本運轉問題不大。東部省份財力本來就優渥,不成問題;中西部省份基層政府,來自中央或者省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較大,問題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