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國家形象和企業信譽,是行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十二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各有關部門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以及食品企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并保持向好趨勢。
“十二五”期間,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全國食品工業認真落實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穩中求進”的總方針,順應市場變化,推進結構調整,實現生產平穩增長,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經濟效益持續提高,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區域食品工業協調發展,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更多行業資訊可查詢發布的《》。
1.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全球食品格局深度調整
世界經濟已進入密集創新和產業振興時代,全球食品競爭格局也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不斷向多領域、全鏈條、深層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續方向發展,這些必將深刻地影響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食品跨國集團在全球范圍內通過資本整合,以專利、標準、技術和裝備的壟斷及人才的爭奪,將人才、技術優勢迅速轉化為市場壟斷優勢,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采用兼并、控股、參股等多種手段實現食品工業重組,這些也對競爭力相對較弱的食品企業帶來嚴峻的挑戰。
2.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食品工業轉型升級迫切而艱巨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日趨強化的資源和環境雙重制約,以為重點,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已成為我國長期的主要任務。我國食品工業部分行業單位產品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較高,對這些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必然的選擇。
3.高新技術應用加速,食品工業不斷涌現新業態
食品科學是高度綜合的應用性學科,其他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會直接或間接帶動食品工業的技術創新。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與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斷轉化為食品生產新技術,如物聯網技術、生物催化、生物轉化等技術已開始應用于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到消費的各個環節。營養與健康技術、酶工程、發酵工程等高新技術的突破催生了傳統食品工業化、新型保健與功能性食品產業、新資源食品產業等新業態的不斷涌現。
4.消費需求剛性增長,市場空間持續擴大
隨著人口增長、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鎮化深入推進,“十三五”時期,城鄉居民對食品消費需求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隨著我國進入中高收入階層的人越來越多,城鄉居民對食品的消費大體經歷了三個層次:①民以食為天--剛性需求--吃得飽②生活水平提高--結構需求--吃提好③健康長壽--功能需求--吃得安全有營養,而且正從生存型消費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費轉變,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轉變,食品消費將進一步多樣化,市場空間持續擴大,繼續推動食品消費總量持續增長。
5.引領縣域經濟發展
近些年來,全國許多縣市以發展食品工業為重點,帶動和引領地方經濟快速發展。自2000年以來,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每兩年開展一次食品工業強縣和優秀龍頭食品企業的認定和經驗交流活動。截至目前,已在全國培養和認定178個食品工業強縣和1046家優秀龍頭食品企業,這些強縣的食品工業產值均占到全縣的經濟總量的50%以上。通過大力發展食品工業,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推動化解“三農”問題和促進新農村建設,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創立了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6.聚集特色發展
食品行業以中小企業居多,發展食品工業一是要聚集,二是要有特色。聚集發展有利于發揮綜合優勢,產生聚集效應;有利于產業貫通,融合發展;有利于完善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帶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服務業同步發展;有利于產域融合,成為新城鎮建設的載體,進而實現農業人口和農產品就地轉化,實現食品產業和新城鎮建設的融合推進。聚集發展的有效形式就是建設食品產業園區。有特色就是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確定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統籌規劃,業態集中,形成優勢,如最近涌現的新產品、新業態、功能食品、植物蛋白飲料、有機食品、休閑食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