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即國內生產總值,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中國的GDP核算歷史不長,上世紀90年代之前通常用“社會總產值”來衡量經濟發展情況。下文是對2015年一季度gdp數據分析。
與預期一致,一季度經濟增速放緩至7%。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困難局面,我國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平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2015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表示,“盡管一季度的增長速度略有回落,但是經濟運行總體在平穩區間。對于一季度的經濟形勢一定要全面地、辯證地和發展地來看。”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符合此前機構等多方預期。從環比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
分析人士指出,數據一方面反映出我國經濟運行壓力增大;另一方面,中國從2014年至今出臺一系列穩增長措施將逐步顯效,二季度經濟增速將企穩回升。更多相關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年我國第一季度GDP統計數據分析。
數據回落符合預期
“一季度經濟速度的回落應該是在預期之中的,經濟從增長指標來講沒有滑出合理區間。”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由于處在“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新動能體量短期內難以彌補傳統動力的消退帶來的影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認為,這個數據是在意料之中的,跟去年第四季度的7.3%相比,下降0.3個百分點,還是有一定的下行壓力。
盡管基本面屬平穩合理區間,但投資、出口、消費不同程度的疲軟和回落仍然彰顯著穩增長的壓力。數據顯示,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3.5%,增速比1~2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3月消費增速為10.2%,增速也較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同期,工業生產增速也由2月份6.8%大幅回落至5.6%。
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一季度外貿進出口同比下降6%,進出口增速雙雙下滑;一季度全國鐵路貨物發送量同比下降約9%;3月CPI同比僅上漲1.4%,物價繼續處于低位;3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4.6%,連續第37個月負增長。
在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看來,一季度宏觀數據也反映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在下降,亟需通過改革開放從供給端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要以改革為主線,輔以必要的調控政策,解決好經濟增長中的短期困難和中長期結構性矛盾。
二季度經濟有望企穩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14日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說,現在中國經濟正處在“銜接期”,一些傳統的支撐力量正在消退,與此同時,一些新的力量則在成長,有的新業態新產業呈爆發式成長。但目前新舊產業與動力轉換還沒有銜接到位。
欣喜的是,從第一季度的數據中也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到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數據顯示,第一產業增加值7770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60292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72605億元,增長7.9%。
上述數據中第三產業增長7.9%是亮點,這一數據雖然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數據,但高于去年同期的7.8%,說明互聯網創新帶動的服務業正在增長,這部分產業會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張立群稱,目前經濟在觸底過程中,不必過于擔心,今年宏觀經濟運行可能呈現“低開穩走”的基本格局,3月份及二季度后,經濟會向穩中向好的方向發展,二季度數據可能好于首季。
“隨著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的出臺和落地,二季度以后經濟會企穩。”溫彬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說,從經濟金融中長期發展和結構調整方向看,繼續著力推進產業、區域和融資三大結構調整,或將成為助力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新三駕馬車”。
穩增長政策將加碼
另外,可以確定的是,從一季度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來看,決策層穩增長的決心不容置疑,決策層希望中國經濟是持續的增長而不是之前依靠投資或出口的“單條腿走路”,因此穩增長力度將加大。
梳理之前的政策發現,過去三個多月里,央行已經連續兩次調整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給經濟注入了充裕的流動性,但政策效果不可能馬上顯現,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政策效應將逐步顯現。
對于下一步政策上的調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永軍認為,下一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微調。比如在貨幣政策上,可以多投放信貸。目前情況看,民間企業想進行投資,但還是受到資金緊張、融資困難問題的制約,表現為到位資金增長明顯慢于投資增速。
另外,在財政上,政府應該加快資金的撥付,可考慮適當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規模。“當然也要消除投資方面的一些阻力,使得那些計劃已核準、資金已到位的投資項目能夠盡快開工、盡快建設。”張永軍說。
溫彬則認為,當前,需要進一步加強財政或貨幣政策調控。就貨幣政策而言,繼續降“三率”穩增長仍是必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