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官網刊發文章《嚴格管理有效監督促使互聯網銷售彩票健康的發展》,稱彩票利用手機互聯網技術發行已是大勢所趨,肯定了互聯網彩票的作用。受此消息影響,A股鴻博股份(002229,股吧)、粵傳媒(002181,股吧)等多個彩票概念股漲停。然而,當日下午5時許,這篇文章卻在財政部官網上消失。
該文“消失”的原因目前不明,財政部官網也未就此作進一步的解釋。事實上,在魅力無限的互聯網時代,已經沒有哪個行業還游離于互聯網之外,走“閉網鎖企”的路子,也沒有哪個行業還在極力排斥互聯網的融入。信息資源的極大豐富、網上交易的快捷便利,為無數個行業帶來了“互聯網+”的效能延伸和利益共贏。對于彩票銷售而言亦是如此,彩民到實體彩票點購買彩票,與利用手機、電腦在互聯網上購買彩票,哪個便利?哪個快捷?一看便知。
此前,彩票銷售也曾借力互聯網,給廣大彩民帶來“互聯網彩票”的時尚新生活。然而,今年2月28日起,阿里、騰訊、網易、新浪、人民網(603000,股吧)旗下互聯網售彩平臺相繼宣布,暫停全部或部分彩種的銷售。停售的原因,是各省份的體彩中心和福彩中心都已經不再接受互聯網彩票的出票。對此,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堅決制止擅自利用互聯網銷售彩票的行為,嚴厲查處非法彩票,利用互聯網銷售彩票業務必須依法合規。
上述要求恐怕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不能因為存在個別網上非法銷售彩票或個別彩票銷售不合規,就把整個互聯網彩票“一鍋端”,讓購買彩票又回到需到實體店購買的“原點”。“互聯網彩票”需要的是規范和法治,而不是簡單的“停售”,強化互聯網彩票的法治建設、技術硬件建設,拓寬監督的范圍和渠道,才是保障“互聯網彩票”健康發展的唯一正確的做法。如今,各行各業都在深化“互聯網+”工程,而我國目前彩民高達3億多人,每年彩票收入數千億元,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蛋糕,把彩票產業規范好、利用好、發展好,于國家于彩民都有莫大(博客,微博)的好處,尤其是對于推動我國公益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大有裨益。
因此,筆者以為,限制“互聯網彩票”不是良策,建立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的“互聯網彩票”的健康市場體系,才是未來出路。“互聯網彩票”是大勢所趨,作為關乎上億彩民利益、前景廣闊的彩票市場,為何不積極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大勢,去擁抱廣闊的互聯網空間,反而要“反其道而行之”,作壁上觀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