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名副其實的核大國,目前共有在運核電機組23臺、在建核電機組27臺,在建機組規模世界第一,總裝機規模位居世界第四。隨著《中國制造2025》出臺,核電產業正在迎來發展的春天。
近年來,受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影響,我國核電審批速度有所放緩。而隨著我國核電建設的重啟,核電建設將迎來高潮。隨著我國核電規模建設的迅猛擴張,與核電建設相關的市場也將被引爆。下文是2015年我國核電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中國核電業進入了“三國時代”
2015年5月底,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分別發布公告,經國務院批準,兩家公司重組成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國電投)。
合并后國電投資產將超過7000億元,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并集核電研發、工程建設、運營管理能力于一身。至此,中國將擁有國電投、中核、中廣核三家一體化核電公司,三分天下的競爭格局已經明朗。
在此之前,中廣核電力股份上市,紅沿河核電站5、6號機組獲得核準,以及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正式開工等,意味著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以后,中國核電建設將進入一個新高潮。
中電投內部人士表示,合并后中電投會將現有的核電資產注入到國核技。由中電投和國核技分別在常規電和核電兩方面分工協同,并列于國電投下的子公司。但國電投能否跨過“整而不合”的門檻,走出一條1+1》2的道路,尚是未知數。
核電業的大格局已定,核電的經濟性如何、內陸核電能否順利啟動、第二梯隊“攪局”等因素,則決定了核電行業的未來走勢。
內陸核電能否啟動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國電投的成立,其核電資產的上市將成定局。通過與資本市場的對接,核電企業獲得了開啟新項目的所需資金。但要滿足核電重啟后的有序發展,內陸核電何時放行成為首要問題。
2012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部署,“十二五”時期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但隨著“十二五”進入尾聲,呼吁內陸核電盡快重啟的聲音漸強。
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的相關人士介紹,近期,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工程院對中國內陸核電站廠址進行了調研,即安全性上是否符合開工建設的條件,這被認為是內陸核電放行的前奏。考慮到核電審批周期較長,保守估計啟動的時間點可能會在“十三五”中期。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寧和江西彭澤這三大內陸核電項目,或成為第一批啟動的內陸核電站。
一直以來,核電廠址作為一種稀缺資源,被各大核電公司所看重,甚至不惜重金搶占。尤其是沿海核電廠址,經過多年的開發及眼下這一波沿海核電的開工建設,其稀缺性更是明顯,所以內陸核電廠址早已成為各大公司的儲備目標。根據《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要實現在運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內陸核電能否啟動的最大難點不在建設的硬指標,而是取決于公眾能否接受這一軟條件。
能否保持經濟性?
據中電聯2014年全國電力工業運行簡況顯示,全國商運核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為7489小時,同比降低385小時,降幅為全部電源中最大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核電的這一數值普遍是8000小時左右,這也被認為是核電經濟性最為突出的體現。最新核電設備行業發展態勢情況請查閱發布的《》。
高利用小時數是核電經濟性的最大倚仗,但當經濟進入新常態,電力供需寬松,下降趨勢成為可能后,核電發展還能保持優勢嗎?尤其是,在新電改配套文件里,“核電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兼顧調峰需要安排發電”,相比“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按照本地區資源條件全額安排發電”的待遇,已遠不如從前。
2015年第一季度,紅沿河核電發電小時數只有1097小時,比全國火電發電小時數還低9小時,且出現非節假日停機。
如果這成為常態,那么在外部條件都在改變的情況下,核電機組打破過去不參與調峰的慣例將成為可能。核電機組的經濟性勢必受到影響,后續建設的核電機組在前期工作、建設周期、運維等環節都將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
目前,國內三大核電巨頭,只有國電投的電源組合相對優化,傳統能源、新能源和核電兼而有之,而中核與中廣核,都面臨電量消納的配套機制的問題。
不可忽視的第二梯隊
第二梯隊的發力,或將部分程度改變核電格局。
當下,中國核電業由“華龍一號”和AP1000/CAP1400組成兩駕技術馬車(均為第三代核電技術)。其中,“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的開建,更是對中國核電出口產生實質性的推動。據悉,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已對“華龍一號”表示出濃厚興趣,泰國已啟動了對“華龍一號”的獨立評審,今年內有望將“華龍一號”作為可選技術納入泰國發展核電的“短名單”。
與此同時,在土耳其國家核電聯合美國西屋公司正在進行7個月排他期談判:計劃2017年開工,建設兩臺AP1000,兩臺CAP1400,2023年投產。
公開資料顯示,全球目前14個國家正在建設核電機組,40多個國家正在積極謀劃發展核電。而“一帶一路”沿線有核電國家19個,計劃發展核電的國家25個,規劃機組現在有140臺左右,總投資規模超過1.2萬億美元。
不可忽視的是,在“三巨頭+兩駕馬車”的格局下,還存在著由華能和中核建組成的第二梯隊,而第四代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則是其依仗的馬車。
2006年,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被列入國家重大專項,并由清華大學、中核建、華能聯合出資建設。其中,清華大學負責技術研發、提供設計和技術支持;中核建作為重大專項的工程實施主體,負責示范工程核島及其輔助系統的設計、采購、建造總承包;華能負責示范工程的投資運營。
2012年12月底,示范工程開工建設。隨著該項目的推進,目前已有新加坡、瑞士、沙特等國家表示,愿意在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建設成功之后向中國購買該技術。
這也意味著,中國核電出口將再多一個支點,華能和中核建或可借此躋身于中國核電第一陣營。中國核電業將再度洗牌。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