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周多一點時間,二季度就將畫上句號。一季度經濟數據不佳引發的一系列疑問,初步答案也將在不久之后陸續揭曉。但一些細微的端倪,已經可以看出下一步格局的基本框架。三期疊加帶來的下行壓力究竟要在底部盤整多久才能回升?市場上最樂觀的看法曾經認為二季度就能觸底反彈,但目前來看,這種預期恐怕過于樂觀了。
本周三,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當前經濟運行狀況所下的定論是,通過實施定向調控和各方努力,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增多,但旋即表示為繼續有效應對下行壓力,推進解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要繼續加大有效投資。且從多個方面繼續部署穩增長相關舉措:一是要從中央預算中盤活存量以增大中央投資,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二是擴展新的基礎建設工程包推向市場;三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快融資效率,以有效支持投資繼續增長。
其實細數二季度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議程安排,也可以比較明顯看出調結構、減負擔以激發經濟增長活力的舉措雖然一直在延續,但加大投資力度、盤活存量資金以支持投資的議程也有明顯增加,而且重要性也在不斷前移。
這是財政和體制改革政策領域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所作的努力。在貨幣政策上,二季度央行也兩度出手實施降準和降息,帶動銀行間市場的基準利率從一季度末的高位逐漸下行到目前的位置,但是由于信貸市場的有效需求不旺盛,貨幣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從央行的金融統計數據來看,4、5兩個月的對公貸款統計中,除了與投資相關的中長期貸款維持一定規模外,票據融資規模開始快速增長。傳統上,這種狀況一般在信貸供給快速增加,但信貸需求并無顯著提升的狀況下出現。其背后的潛臺詞是,企業的規模擴張欲望并不旺盛,穩增長的重任還是要落到政府投資的肩膀上。
這恐怕也是即便臨近二季度末,國務院常務會議仍然重點強調增加中央投資以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的邏輯所在。這亦從一個側面說明,二季度經濟快速實現觸底反彈的市場預期確實有些過于樂觀了。
當然回顧印證此前的判斷對解決未來的問題并沒有太大幫助,要繼續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財政、貨幣和體制改革多方面綜合發力仍然不可或缺。二季度到目前為止的金融統計數據無疑顯示,企業當前的實際有效利率的下行幅度尚不足以刺激其重啟擴張周期。央行此前發布的工作論文,除了輕微下調全年經濟增長預期之外,對通脹水平預期的下調其實更為厲害,這其實已經隱含下半年金融條件有必要進一步放松。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