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數字化浪潮的推進,數字3D 技術為電影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目前,數字技術已全面介入傳統電影的拍攝、制作和放映,并影響著整個電影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作為傳統產業和數字技術有效結合的產物,數字電影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現代電影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重要里程碑。那么目前我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如何呢?
以下就是小編整理電影行業的發展特征分析:
1、行業技術水平
數字電影,是指以數字技術和設備攝制、制作存儲,并通過衛星、光纖、磁盤、光盤等物理媒體傳送,將數字信號還原成符合電影技術標準的影像與聲音,放映在銀幕上的電影作品。相對于膠片電影,數字電影最大的特點是成本較低、沒有磨損、運輸方便。
我國電影數字放映分為三個層次:面向大城市觀眾與國際相兼容的商業數字影院(2K/4K),面向中小城市觀眾的中檔商業影院(1.3K),面向廣大農村農民觀眾的電影流動數字放映(0.8K)。截至2013 年12 月31 日,全國電影市場運營的2K 數字銀幕已達到1.8 萬塊。
隨著電影數字化浪潮的推進,數字3D 技術為電影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3D電影是相對2D 電影而言,其特點是觀眾觀看時,影片以立體形式呈現。數字3D影片在創造視覺奇觀的同時,能有效防止盜版,且票價水平相對較高,是電影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2006 年至2012 年,全球電影銀幕總數保持穩定。根據電影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2012 年,全球電影銀幕總數增長約5%,接近130,000 塊。而在此期間,數字銀幕數實現突飛猛進的增長。截至2012 年12 月31 日,全球數字銀幕總數達到89,743 塊,超過銀幕總數的二分之一,較2011 年的62,684 塊增長了43%;其中,數字3D 銀幕數約占數字銀幕總數的51%。截至2012 年12 月31 日,全球IMAX 銀幕數達到731 塊,其中617 塊用于商業放映,114 塊用于公益放映。
從我國情況來看,我國電影放映數字化目前走在世界前列,全國數字銀幕數和數字3D 銀幕數均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截至2012 年12 月31 日,我國擁有數字銀幕數達到12,787 塊,約占我國銀幕總數的97.4%,較2011 年增長了7.2%,其中3D 銀幕9,639 塊,占數字銀幕的比例為75.4%19,越來越多的影院開始安裝放映3D 電影、IMAX 電影的設備。
2、行業季節性
我國電影院線、影院行業目前共有5 個主要的檔期,即春節檔、五一檔、暑期檔、國慶檔和賀歲檔。此外,還有情人節、清明節和端午節等若干個小檔期。目前,春節檔、暑期檔和賀歲檔是我國電影市場開發最為充分的三個檔期。受此影響,全年影片票房分布呈現明顯的季節特征:通常3 月、4 月、9 月為票房淡季,而年末(賀歲檔)、年初(春節檔)和年中(暑期檔)則為收入最高的三個時段。近年來,隨著我國整個電影市場的迅猛發展,在傳統節日檔期日漸成熟的同時,一些新檔期也逐步被開發。部分電影發行商開始對檔期進行理性分析,一些高質量影片嘗試錯峰發行也取得了優異的票房業績。
3、行業區域性
(1)票房收入的地區分布
我國電影院線、影院行業的區域性特征明顯,全國影院票房收入中,票房主要部分由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貢獻。據統計,2013 年廣東、江蘇、北京等全國票房收入前十大地區的影院票房收入合計數占全國電影票房收入合計總數的67.74%。
(2)電影院線、影院行業的區域特征
我國院線大多是由各省市原有電影公司轉制成立,因此,院線制成立初期,各院線的區域性較為突出,地區性院線基本上在本地區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但經過幾年的發展,隨著萬達院線、中影星美等全國布局院線的發展,院線行業的地域地點已經明顯弱化,但本地院線在當地市場仍占有較高的份額。如2013年,北京新影聯在北京擁有29 家票房收入500 萬元以上的影院、含215 塊銀幕,本檔票房收入占北京市場的28.15%;上海聯和在上海擁有32 家票房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影院、含193 塊銀幕,本檔票房收入占上海市場的44.81%20。
與票房收入的地區特征相一致,我國影院多數也分布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統計,2013 年,廣東、北京、上海等影院票房收入前十大地區的影院數合計和銀幕數合計分別占據全國城市影院總數和銀幕總數的56.14%和60.17%。
4、行業周期性
電影產業與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有較為密切的關系,但其行業周期性不明顯。國際經驗表明,受人們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在經濟蕭條時,電影業往往呈現反周期增長。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