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中國輪胎行業一直處于低谷,多項數據持續走低,許多苦苦支撐的企業相繼步入虧損大軍之中,虧損金額與虧損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標志著中國輪胎行業的輝煌已經戛然而止。產能過剩、技術含量低及國內外環境持續低迷等因素給中國輪胎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下文是對2015上半年我國輪胎行業發展情況分析。
7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組織召開了2015年上半年輪胎行業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三角集團、玲瓏輪胎、賽輪金宇、風神輪胎、貴州輪胎、中策橡膠、雙錢集團、華南橡膠8家橡膠重點企業,山東和遼寧輪胎重點省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及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的代表參加了座談。
參會代表分別介紹了上半年本單位生產運行情況和美國“雙反案”對我國輪胎行業的影響,分析預判了下半年走勢,并就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相關措施政策建議。
據了解,2015年上半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國內輪胎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并且輪胎出口受到美國“雙反案”嚴重影響,市場價格大幅下降,行業平均開工率60%左右,比去年同期降低 10多個百分點,出現了“量價齊跌”的局面。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5年1-6月,輪胎產量45477.5萬條,同比下降3.9%.1-5月,主營業務收入2193.6億元,同比下降0.8%,利潤總額122.6億元,同比下降14.4%.利稅總額178.9億元,同比下降5.7%。
產能過剩缺乏規模經濟效益
如果從相關行業走向來看,中國的汽車產量正處于穩步增長的階段,外加天然橡膠價格的下跌,中國輪胎企業的前景本該是光明的。可由于利益的驅使,許多輪胎企業在未做出市場調研的情況下,盲目投資,致使產能的不斷上升,由之前的供不應求轉變為產能過剩,又因為需求下降,造成輪胎企業的開工率降低,價格也不斷下跌,從而收縮了利潤。
導致國內輪胎企業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產能過剩。基于這種情況,企業為了搶占市場而降低銷售價格,致使利潤產生下滑。 卓創資訊的輪胎分析師江云這樣表示。
根據上市輪胎企業發布的季報顯示,包括風神、雙錢、固特異、韓泰等輪胎企業收入與利潤同比都出現了大幅下滑。業內人士表示,傳統輪胎行業進入門檻低、投資成本低,加之市場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盲目投資現象較為普遍,行業低水平重復投資狀況嚴重,輪胎行業存在產品結構性過剩。
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突出,一味追求輪胎產業的壯大,忽略了市場容量的實際承受能力,甚至降低進入輪胎企業的門檻,從而助長了落后輪胎產能的投資熱潮。
江云告訴媒體,2010年以后,國內的輪胎企業就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到2012年時,產能過剩問題開始凸顯。時至今日,輪胎產能結構性過剩更加嚴重。
媒體了解到,現在中國僅大中型輪胎企業就有300多家,不規范,未注冊的小企業則更多,行業的生產能力遠遠大于需求。以全鋼絲載重子午線輪胎為例,目前年生產能力在1.3億套左右,但市場需求卻只有8000多萬套,市場產需倒掛嚴重。
產品缺乏技術含量不高也成為銷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據統計,目前國內生產的轎車子午胎與輕型貨車子午胎中,約65%為中低端產品。這些產品的普遍問題是,技術性能低,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格外激烈。
由于技術含量不高,中國中低端產品很難進入國際市場,即便走出國門也很難與其他國際品牌爭搶市場份額,使得中國輪胎企業銷售渠道發展受阻。與此同時,許多國外輪胎廠商卻紛紛在國內設廠,進一步蠶食本就不多的國內市場。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