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到來,讓我們的生活開始逐漸趨向智能,智能家居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居入口,作為一個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電視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伴侶,而隨著智能家居市場的不斷擴大,智能電視市場也是競爭激烈,越來越多的智能功能出現在電視中,但是由于還不成熟,總有一些缺點存在,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常常遇到瓶頸,再從宏觀來說,整個智能家居行業,由于落地較難,也讓智能電視的發展難進行。那么,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下面跟著小編一些去深入了解一下,智能電視到底問題出在哪兒吧。
智能電視市場巨大滲透率已達八成
宏觀經濟下滑和房地產疲軟不振,使得當前彩電下游不容樂觀。業內人士稱,2015年國內電視零售量達4570萬臺,低于之前的業內預期,且“十一”促銷期黯淡銷售數據意味著,黃金周對彩電消費的驅動已減弱。但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電視市場滲透率已達八成彩電的智能革命已基本完成,同時4K電視已是大尺寸電視標配。
然而經管如此,智能電視行業總體仍在低位運行。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彭健鋒,近期在“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暨彩電行業研究發布會”上表示,經濟低迷、房地產行業已影響到彩電行業。但這些因素目前來看,對整個消費的刺激趨于平緩。彭健鋒表示,1月至8月數據顯示,國內彩電產量達9800萬臺左右,同比增長4.5%,表現相對穩定。而國內零售量預估在4570萬臺左右。
市場結構變化方面,目前整個城市市場處于下降趨勢,一級市場占比由最早2013年的24%降到今年的21%。但農村市場還有很多機會。目前不管是線上渠道還是線下渠道都在進行農村布局,尤其是電商,都在打通“到家的最后一公里”距離,方便更多消費者購買。
整體家電行業遭遇瓶頸能否借互聯網沖破桎梏
對紅利出盡的家電行業而言,一個悲觀的事實正籠罩上空:整個家電市場已經觸及了難以繼續向上的天花板。
從今年半年報來看,以格力、海爾、美菱為代表的一大批家電企業都不同程度出現營收下滑情況,格力電器和青島海爾均出現6年以來首次營收下滑。而主營的電器業務銷售不力是半年報成績難看的主要原因。其中,TCL家電產業集團銷售收入同比腰斬、多媒體電子業務收入同比下滑4.22億;長虹家電業務毛利率同比減少0.52%;格力的家電業務毛利率同比下降4.61%。
在行業整體遭遇困境的情況下,除了開拓海外市場等常規策略,互聯網已經成為家電企業從根本上轉型的救命稻草。
互聯網企業在家電產品上的新玩法教育了家電廠商:在新的競爭階段,單純賣硬件的思路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硬件購買后提供的運營和服務,這種生態也比銷售硬件蘊藏了更大盈利空間。
在當前最熱鬧的互聯網電視混戰中,彩電巨頭紛紛發布智能電視、云電視,試圖同互聯網公司一起搶占客廳入口。為了彌補軟件上的不足,家電廠商多采取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的方式,無論是對家電廠商還是互聯網企業而言,這輪行動對于雙方來都是資源搶奪戰,更是用戶的爭奪戰。
而對于家電企業與互聯網公司的聯姻,業界多持觀望態度。在這一輪客廳經濟的搶灘中,入口成為家電和互聯網企業共同的目標,雙方在一致對外的同時,也會在內部競爭,需提前達成利益分成方案,否則不容易形成合力。同時,同盟中必須有主導方,但無論主導方是家電企業還是互聯網公司,都不能將功能簡單做疊加,或過于強勢做發號施令者,這樣將適得其反。
在眾多意向合作中,互聯網巨頭一直為數不少,表現出濃厚興趣,但涉及到具體細節,雙方更容易產生沖突。雙方的立場不同,利益分成無法達成一致,甚至在重疊領域發生矛盾,這些現象普通存在于談判之中。很多時候由于意見不統一,合作只能就此作罷或不歡而散,這是眾多企業結盟存在的共同問題。
“比如智能電視最關鍵環節,包括云、硬件終端、操作系統和應用三個層次,每個環節都有核心玩家,未來最大的挑戰在于用戶的爭奪和共享。”
創維總裁楊東文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曾表示,電視操作系統用什么,用戶是誰的,用戶的爭奪和共享,是目前互聯網電視的發展癥結。他談到,以阿里巴巴為例,其優勢在于搭建了云平臺,通過大數據收集分析來定制服務應用,不過從創維和阿里巴巴的關系來看,雙方有系統層面產品線的合作,但創維也有自己的酷開系統,未來電視升級刷什么系統,背后用戶如何管控和共享,都是行業下一步發展面臨的難題。
把握內容為王是核心才有生機
從電視搭上互聯網的那一天起,智能電視就憑借其傳統電視無法企及的內容資源,和新穎便捷的互動體驗,迅速成為了當今市場的主流。
然而面對一臺搭載開放平臺,功能和內容都可以通過不同應用幾乎無限擴展的智能電視,現階段用戶的使用需求,仍然依托于“內容”二字。在這一點上,智能電視同傳統電視產品本質的“娛樂”屬性并沒有發生改變,只是我們獲取內容的途徑和方式比以往更加自由罷了。
要智能電視干啥
買臺智能電視“追劇”去“我買智能電視的目的就是為了追劇。”兩年前購買了一臺智能電視的小楊說,自己閑暇在家時最大的愛好就是追看美劇,或是看看電影。因此自己在選購電視之初,就不太愿意要一臺“很智能”的電視。而當初選擇這臺智能電視,就是看中其能夠直接連接WiFi上網,且價位合適,僅此而已。
而使用兩年下來,小楊依然對自家電視的“智能”有些嗤之以鼻,而他家的智能電視大多數時候也就淪為了一個大號的視頻播放器。“當初送貨安裝的時候,廠家的售后人員對于我家的智能電視究竟智能在哪應該怎么用都弄不太明白。”小楊就表示,感覺電視真正的“智能”實際上的用處并不大,而自己反正是不會去用那些功能的。
原來我家電視還能玩游戲
事實上,像小楊這樣對電視“智能”并不十分“感冒”的用戶其實還大有人在。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筆者的一位同事去親戚家玩,結果他家親戚因為同事小孩兒拿著遙控器亂按調出一個游戲界面之后,才猛然發現“原來自家的電視還可以玩游戲!”
而筆者日前對于智能電視用戶的隨機采訪也表明,幾乎所有受訪者對于自家智能電視的功能都缺乏足夠了解;即便是起初對于諸如體感游戲、社交互動這樣的功能有些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將這些功能閑置了起來。
如家住龍泉路泰旸欣城的消費者高先生便告訴筆者,自家去年年底購買的一臺智能電視開始還會在閑暇時同家人、朋友玩玩體感游戲進行互動,但短短幾個月之后,智能電視也淪為僅僅用于收看影視節目的工具。
電視“智能”是為啥
“內容”依然是“智能”核心需求
雖然現在的智能電視能做到的事情越來越多,包括視頻、游戲、社交等等都能在電視上實現,但依然有不少消費者在選購電視時,告訴銷售人員不要那么多雜七雜八的互動功能,只要有可以聯網追劇這樣基礎功能就行,“越簡單越好。”這固然是有著電視功能越簡單,價格就越便宜的考量,但也表明相當一部分消費者購買智能電視的主打需求,就是為了獲取更豐富的節目內容資源。
而筆者日前在訪問了多位智能電視用戶后也發現,他們當中大多數人購買智能電視的原因,也并非由于電視有多“智能”,而是基于電視的畫質表現、價格等其他因素。
“智能”延伸依托“內容”存在
既然用戶購買智能電視核心需求在于“內容”而非“智能”,那么相關廠商又為何不遺余力地推動智能電視普及呢
“這是因為智能電視的”內容“是依托于”智能“來實現的。”有業內人士告訴筆者,智能電視之所以能夠向用戶提供傳統電視無法企及的內容資源,實際上就是因為其開放的智能平臺,能夠通過安裝不同的應用軟件,來獲取互聯網上海量的包括視頻、游戲在內的內容資源;之前各種“電視盒子”極為受寵,甚至引發相關部門的“史上最嚴監管”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可以說,沒有”智能“,用戶也就滿足自身的內容需求。”
該業內人士還表示,從這個角度看,實際上智能電視的“智能”并非沒有必要,基于“智能”的其他一些功能,都是以娛樂、休閑內容為核心的功能延伸,如多屏互動是為了在電視上欣賞到移動端的內容;社交、云端、K歌等功能是為了分享電視上的內容;語音操控等其他功能是為了讓用戶更加便捷地享受到智能電視的內容。
“智能生態”又是啥
搭建“生態”著眼“細水長流”
用戶的核心需求是內容,而電視的“智能”也基本以內容為依托,使得各大電視廠商之間的競爭除了在產品本身短兵相接之外,也越來越注重內容的比拼。于是基于內容的“生態”概念開始成為了不同電視廠商共同關注的焦點,甚至不少廠商為了爭奪用戶,寧愿“賠本”賣電視。
“因為在互聯網時代,用戶將是智能電視廠商賴以生存的絕對基石。”某知名電視廠商駐滇市場負責人就直言,電視行業競爭極為激烈,現今僅靠“賣電視”已經很難生存。但通過構建內容生態吸引到用戶,硬件層面的短期虧損將來也可以通過向用戶提供增值服務和內容再賺回來。
“除了通過向用戶提供增值服務和內容收費外,廠商也可以通過內容推送等方式向廣告商獲利,相比硬件銷售的利潤極其微薄的”一錘子買賣“,基于龐大用戶群體的”細水長流“無疑更具前景。”
模式各異但“內容”為王“想要在未來實現基于用戶群體的”細水長流“,用戶群體的數量、活躍程度、忠實與否都將是核心。”該負責人還表示,現在電視廠商所統計的智能電視激活用戶、活躍用戶,都是未來廠商提供增值服務,進行內容推送的目標人群。因此通過開放的智能平臺,實現內容的橫向或縱向延伸,構建起一個具有內容差異內容“生態”,直白地說就是基于內容的異業聯盟來增強用戶黏性,即保持活躍用戶群體的增長,便成為了不同智能電視廠商的通行做法。
據了解,除傳統電視廠商憑借硬件領域的多年積累,以硬件為核心構建內容生態來爭奪用戶外,近兩年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也在通過其在內容領域的資源優勢,以互聯網內容為核心反向整合產業,構建自己的生態體系。這也是為什么這些互聯網企業在硬件技術幾乎毫無積累的背景下,也敢于大膽地跨界涉足智能電視行業——這是一個“內容為王”的互聯網時代。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