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順著阿里巴巴的思路再進一步梳理,我們會發現農村電商蘊藏了巨大的潛力,至少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農村電商市場前景具有明顯的廣闊性。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農村電商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表明2010年村鎮農村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網購總額加網銷總額)約209億元,僅占實體交易總額(采購總額加銷售總額)的0.07%。特別是隨著農村物流體系的改善、農村信息化的普及、農村消費水平的提高,整個農村電商的增長空間值得期待。再像農產品電商,目前農產品實體市場約2.5萬億元,而網上銷售額僅500億元左右,市場想象空間巨大。
二、農村電商消費具有明顯的新生性。
消費者通過網絡零售消費的100元中,約61元是替代性消費,也即從線下消費轉移到了線上;但是另外的39元,則是因網絡購物的刺激而產生的消費增量。但在三四線的縣域地區,網絡新增消費更高達57元,拉動消費作用明顯。目前的農村,可謂假冒偽劣產品橫行,好多東西農民想買卻買不到,進城買又不經濟,還有很大的消費潛能。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專門為村民代理網絡購物的淘寶代購客,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三、農村電商發展具有明顯的非均衡性。
如果說傳統產業發展要遵循一般產業規律、中西部地區發展還要依靠產業梯次轉移的話,則電商在農村的發展打破了這一清規戒律。在阿里研究院公布的首批淘寶村和首批縣域電商發展案例中,許多出自非經濟發達地區和非改革開放沿海地區。比如山東出現4個淘寶村,不在濟南、青島等大城市附近;河北兩個淘寶村也不在省會或區域中心城市附近;江蘇出現的3個淘寶村也不在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
在首批縣域電商案例中,浙江的遂昌、甘肅的成縣在山區,河北的清河更身處內陸。從2010年開始,縣域電子商務已從以江浙代表的華東“單極增長”為主,轉向華東、華北、華南、華中“多極增長”的新階段。顯然,由于電商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為電商的地域突破提供了條件,這也是一批縣域對于電商充滿憧憬的重要原因。
四、農村電商創業主體具有明顯的青年性。
青年是最活躍的創業群體,大批青年返鄉從事電商創業,已經成為農村電商的最大活力。從《“新三農”與電子商務》一書提供的數據可知,農村網商年齡在20-29歲的占75.9%,30-39歲的占18.6%,兩個年齡段合計近95%。雖然我們難以期望農村電商也會迅速產生“淘品牌”那樣的暴風驟雨式成的長奇跡,但至少可以相信,以年輕人為主體的農村電商創業群體必將在今后幾年中蓬勃發展,形成一批影響農村經濟方式的現代電商企業。
五、農村電商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產業再造性。
中投顧問農村電商研究員表示電商在農村的發展不僅是滲透到傳統產業之中,而是深刻的影響與再造,甚至是催生農村新的產業,這是農村傳統產業模式不可想象的。比如目前的農產品上網,普遍面臨標準化程度低的問題,電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進行了系統性的產業鏈改造,這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是深遠的。而且,電商把盲目的生產逐漸轉向依靠市場來定位,拿到訂單再生產,可以有效避免賣難。電商帶動了配套的生產、加工、儲藏、物流和電商服務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為縣域經濟注入了新活力。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