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中國龐大的手機市場和諸多的手機廠商讓供應鏈廠商此前賺得盤滿缽滿,不過隨著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尤其是中國市場增速的放緩和手機行業競爭加劇所導致的手機廠商的壓力或直接或間接傳導到供應鏈廠商身上。由此看,手機廠商自身的興衰和發展模式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這些供應鏈廠商的生死。以下是:
提及中國手機產業的發展模式,由于今年全球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速的放緩,諸多國產手機廠商為了保住市場份額,再次聚焦千元機,這從今年眾多發布會上廠商主打產品均是千元左右的機型可見一斑。而樂視、360等 互聯網企業殺入手機市場,在加劇競爭的同時,不僅進一步下壓智能手機的價格,甚至不惜以成本價銷售手機,并以此作為自己惟一的競爭力。其結果是手機的配置 雖然表面看起來越來越高,但價格卻不斷走低,造成所謂高配低價的“怪象”。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廠商中或打著硬件負利潤,未來生態盈利的旗號(例如樂視); 或打造周邊生態硬件之名(例如小米);或背靠資本大佬(例如魅族和奇酷),盡管噱頭和背景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以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價銷售手機(至少它們都自己宣稱)。
需要指出的是,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自身的“燒錢”外,就是向相應的供應商施壓(變相緩解自己“燒錢”)更多最新手機行業市場分析信息請查閱靈核網發布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