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速鐵路網始建于 2004 年,第一條高鐵線路京津城際鐵路于 2008 年 8月通車。 我國高速鐵路網有別于歐洲和日本高速鐵路, 主要表現為: 路網規模大,覆蓋地域遼闊;地理、地質、氣候條件復雜多變;不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導致客運需求層次豐富;既有線提速和跨區域高速、區域快速和城際快速鐵路等不同速度級客運專線具有完全不同的運營、需求條件,需要不同的運營模式和列車裝備配套。
我國高鐵鐵路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90年至 2007 年,期間全國鐵路五次大提速,技術上對引進的德、日、法高速動車組進行了消化吸收;第二階段,2008 年至今,以《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的啟動實施為標志,高鐵產業進入自主創新的階段。依托科技部和鐵道部聯合開展的《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和“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我國已建立了以政策為指導、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模式;以高速列車設計制造企業為龍頭,聯合國內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高速列車零部件配套企業,發揮各自優勢科技資源和產業資源,分工協作,突破高速列車關鍵技術,構建起高效的高速列車技術創新機制,使我國高速鐵路發展技術創新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十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 5,000 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居世界前列。截至 2014 年,全國高鐵營業里程 16,000 公里,動車組保有量 1,411 列,較“十 二五”初分別提高 142.39%、 55.05%。 根據南車工業研究院統計預測, “十三五”期間預計增加動車組 2,900 列。隨著高速鐵路不斷竣工通車,動車組數量未來仍將快速增長。
2015年,中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將達到1.9萬公里;5年后,即到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快速客運網基本覆蓋中國省會及50萬以上人口城市。更多行業資訊請查閱靈核網發布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