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零售渠道主要包括商超渠道、專營店、百貨商店、電商和直銷。近幾年中國化妝品的渠道結構正在經歷快速調整。從 2010 年到 2014 年,商超和百貨兩大傳統渠道下滑趨勢非常明顯,而電商等新興渠道的成長蠶食了商超和百貨的市場份額。
靈核網發布的《》統計:
2014年化妝品電商渠道銷售額達到 626.74億,占比從 2010 年的 0.7%上升到 2014 年的 15.5%,預計到 2016 年化妝品行業互聯網渠道占比或達 25%。 2014 年化妝品專營店的銷售額達到 675.37 億,占比從 2010 年的 15%上升到 2014 年的 16.7%,近五年,專營店是線下唯一每年都在穩步增長的渠道。 商超和百貨商場的份額占比不斷下降,到 2014 年商超渠道占比 31.1%,比 2010 年下降了將近 10 個百分點,而百貨渠道的占比從 2010 年的 29.2%到2014年下降到20.9%。
1、商超還在調整,但仍是個人護理和中低端護膚品的核心消費場所
商超渠道總體上來說正處于戰略調整期:以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為代的大賣場,在 2014 年開始新開門店數量明顯下滑,重點布局在三四線城市,實行下沉策略,另外因為盈利下降而主動關閉了一些門店。而對于品牌商來說,商超渠道的供價、陳列、庫存、促銷問題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和改進,努力提升投入產出比和經營效率。
商超仍是是個人護理和中低端護膚產品的核心消費場所。從分銷的產品品類來看,2014 年商美發、洗浴以及口腔護理產品在商超渠道的銷售規模,分別占到該品類市場總銷售額的 62.1%,67.7%,64.1%。其中商超的個人護理市場仍是由寶潔、聯合利華和巴黎歐萊雅三大集團分割市場。而護膚品、彩妝、防曬品類主要對應隆力奇、李醫生、美加凈、相宜本草、百雀羚、韓束、玉蘭油等大眾品牌。
2、百貨增長乏力,但在高端化妝品領域的核心地位依然穩固
整體來看百貨渠道增長乏力,2010-2014 年百貨渠道的銷售占比一直在下滑,不過下滑速度正逐年減慢。從中怡康 2015年 1-5月的百貨渠道銷售數據來看,今年的百貨渠道有回暖趨勢,但增速仍低于化妝品行業的整體增速。我們預期未來幾年百貨渠道的市場份額還是穩中略降的趨勢。
百貨渠道在高端化妝品領域的核心渠道地位依然穩固。在一線城市的百貨渠道,化妝品品牌正從中高端向頂級國際品牌更替;在二三線,化妝品品牌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國際或合資品牌延伸。具體數據上看,2015Q1 百貨渠道的高端化妝品銷售占比進一步提升,由 2011年 42.7%發展到 2015 年一季度的 49.2%,幾乎要占據百貨渠道的半壁江山。中低端化妝品市場在高端化妝品的擠壓下,市場份額出現了明顯下滑。
3、專營店:屈臣氏增長勢頭良好,本土連鎖店市場活力強
化妝品專營店主要分為外資背景和國內連鎖兩類:以屈臣氏、絲芙蘭為代表的國際性背景的化妝品專營店發展迅速并已經成為化妝品專營店店渠道的主流模式。而以嬌蘭佳人、億莎美程、金甲蟲等為代表的本土化妝品店也呈現出較強的市場活力,并在區域性發展中占據了一定的主導地位。2014 年本土百強連鎖店的在整個專營店渠道的銷售占比達到 18.4%,而國際性化妝品專營店占據近80%的市場份額。
據統計,國內排名進入百強連鎖店的數量自 2013 年的 4141 家增加到 2014 年的 4831 家,店數增幅超過 16%;2014年國內百強連鎖店銷售額為 115.35億元,相比于 2013年的 92.44億元同比增加了 24.8%。本土的化妝品專營店不同于外資品牌的全國性布局,大多是以區域性連鎖為主體。品牌的選擇多以個別國際品牌專柜陳列和多數本土品牌專柜陳列為主。
截至 2014 年年底屈臣氏中國內地店鋪數量已達到 2088 家,覆蓋 300 多個城市,較上一年的門店凈增加額達到 395家。距離屈臣氏“2016年底在中國內地店鋪數量達到 3000 家”的戰略目標已經不遠。同時屈臣氏終端還將繼續下沉,開拓更多消費潛力的三四線城市。2014 年屈臣氏在中國內地的銷售總額為20408 百萬元港幣,同比增長 13.62%,EBITDA 為 4179 百萬元港幣,同比增長 17.16%。而這一年,化妝品(含個人護理)行業的整體增速不到8%。
4、直銷:積極探索“互聯網+”新模式
直銷就是面對面的銷售和服務,消費者可以同時又是銷售者。目前,在中國大陸采取直銷模式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日用化妝品行業。當中知名公司有安利、雅芳、玫琳凱等。 直銷模式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登陸中國大陸,經歷了快速發展、信任危機兩個階段后,進入了重建信任的恢復階段,市場滲透率也從 2010 年的10.4%增加到了13.5%。
微商層層分銷的 B2C2C 模式,與直銷模式有一定相通性,甚至被認為是是“微信版無牌照直銷”模式。相對于傳統直銷模式,微商建立起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直接的環節,使渠道結構更加立體化:廠商、批發商、零售商、代理商、消費者將有機結合,構成一個網絡系統。同時利用社交平臺以及互聯網平臺,可以進行快速的傳播和組織管理,提高推廣的效率。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