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了垃圾焚燒在國內的優先發展地位,并規劃全國新增21.75萬噸/日新產能,而即使完成“十二五”目標,國內垃圾焚燒依然僅消化了不到40%的垃圾,“十三五”期間依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如何能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垃圾處理并變廢為寶,是制定相關政策的關鍵。
為引導健康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曾發布《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入選,在所有34項技術中位居第三,預計未來投入將達260億元。垃圾焚燒發電作為環保項目,具有投入大、收益慢、技術含量高等特點。很多地方為了吸引企業參建項目,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政策。
垃圾發電項目的收入主要是靠垃圾處理費和上網售電。以泰達環保為例,雙港電廠每年處理垃圾40萬噸,每噸處理費145元,一年的收益是5800萬元,上網發電每年約1.2億千瓦時,按照每千瓦時0.65元的售價,一年約7000萬元,綜合收入約1.3億元。
另外,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用地也由政府提供。相關優惠措施的執行,都為垃圾發電項目落地打開方便之門。從未來的垃圾處理來看,焚燒發電肯定是最佳選擇,我國以后要普遍推廣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國家除了從低碳應用角度要給予優惠政策外,還要用垃圾處理費來加以解決。目前垃圾發電運營商以BOT(建設 --經營--轉讓)模式運營為主并受到政府保護,以補貼、上網電價和稅收優惠為核心收入來源。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贏利來源主要包括垃圾處理費用、上網電價收入等,企業毛利率較高。
作為生物質能源, 以焚燒秸稈、垃圾等為原料發電是新的發展趨勢,很多地方也都在做,但規模都不大。現在制約這些項目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原材料、技術、資金等都是問題。由于城市垃圾具有多樣性,所以技術上需要提升,以減少二次污染。垃圾氣化技術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國外有的地方也在研究探索,如果能將垃圾通過氣化處置后 再進行焚燒發電,在環保性、經濟性等方面也有發展空間。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人口的激增勢必導致垃圾圍城愈演愈烈。相對填埋等技術,垃圾經焚燒后不僅可大幅降低體積,從中獲得電力能源,避免填埋等處理方式對地下水和土壤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更可解決我國各級城市人均面積和耕地面積緊張的難題。因而垃圾焚燒是現階段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最有效的垃圾處理手段,政策上也給予了高度支持,中期來看,相關上市公司有望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從基本面來看,從2008年的70余家電廠 到2014年的180座左右,到2015年,全國各類投產和在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有望超過 300座,日焚燒能力達到30萬噸。未來中國需要出現垃圾焚燒行業的“樣板間”,具體表現為:1.高標準:焚燒尾氣中二噁英、SOx、NOx和煙塵的排放 標準分別比歐盟2000標準嚴格10倍、5倍、4倍和2倍;2.高效率:采用SCR低溫催化脫硝系統,相較高溫催化劑的能耗減少50%以上,大型垃圾焚燒廠的汽輪機排氣采取自然通風冷卻塔冷卻,相較強制通風冷卻塔的能量消耗降低90%以上;3.高產能:采用智能焚燒控制系統,優化爐膛和鍋爐設計,提高蒸汽參數,使用大型焚燒設備,可使噸垃圾焚燒發電量提升10%。相關市場調研報告請查閱靈核網發布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