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份以來,省懷化市藥品監管局與市婦女聯合會聯合開展為期3個月的婦女兒童用藥科普宣傳活動,普及安全用藥知識,深受群眾歡迎。圖為活動現場工作人員正在解答群眾提出的問題。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仔細觀察國內市場,會發現專門為兒童研發、生產的藥品不多。如何在強化兒童用藥安全的同時激活兒童藥市場,促進兒童藥物研發、生產不斷創新,快速發展,從而保障我國兒童用藥的權利,或許是未來監管工作和政策制訂需要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本期視點新聞對此進行探討,以饗讀者。
“稀罕”的兒童藥
兒童藥的失衡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在近日召開的“兒童用藥安全座談會”上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在我國3500多種藥物制劑品種中,專供兒童使用的只有60幾種,尚不足2%。品種少、規格少、劑型少、難以滿足臨床需要,已成為兒童用藥市場難以回避的問題。
“這還只是籠統的兒童藥概念,實際上,兒童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差別巨大。比如,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對含“鹽酸金剛烷胺”的非處方藥的說明書進行了修訂,規定‘新生兒和1歲以下嬰兒禁用本品’。那么,新生兒和1歲以下嬰兒該用那種感冒藥呢?恐怕絕大多數藥店都買不到專門針對新生兒和1歲以下嬰兒的藥品。”一位業內專家說。
“通過這個例子,我只是想說明,兒童藥在市場上本已是稀罕物,而那些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更加有針對性的專用藥就更加少見。”他說。
那么,市場上實際銷售的藥品中,兒童用藥的占比情況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不妨到零售終端看個究竟。
在海王星辰的網上藥店——健康藥房網上搜索兒童用藥類別,共搜到182個相關結果。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其中專門針對兒童的兒科用藥幾乎難以超過一半。其中列出的很多藥品都是同時適用于成人和兒童,如某品牌“桂林西瓜霜”,其說明書上僅是注明了“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脾虛便溏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又如某品牌的蜜煉川貝枇杷膏,說明書中只是在用法用量中提到“小兒減半”,并強調“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而在我國第一家網上藥店——藥房網,搜索到的兒童用藥也只有109種。
“這個數字和實體店差不多,”蘭州一家藥店的負責人說,“藥店通常經營的兒童用藥多在100多種,中西成藥的比例基本在1:1左右。如果一家藥店經營的兒童藥品接近200種,就算很多了。”以我們藥店為例,他說,銷售的藥品共有約7000多個品規,其中兒童用藥還不足150種。
對(dui)此,周(zhou)圍不少家長(chang)朋友均表示(shi),希望能(neng)有更多的(de)兒(er)(er)童專用藥可(ke)供(gong)選擇。其(qi)中(zhong)(zhong)一位家長(chang)稱(cheng),他女兒(er)(er)今年(nian)5歲,孩(hai)子(zi)(zi)有病他會給孩(hai)子(zi)(zi)吃一些成人用藥,但藥品(pin)說明書(shu)(shu)中(zhong)(zhong)“小兒(er)(er)用量(liang)酌減”、“兒(er)(er)童須(xu)在(zai)醫生(sheng)指(zhi)導下(xia)服用”等表述卻(que)每(mei)每(mei)讓(rang)他感到非常困(kun)惑(huo)。“類似(si)的(de)含糊表述對(dui)于家長(chang)來說幾(ji)乎沒有什么指(zhi)導意義,而且5歲的(de)孩(hai)子(zi)(zi)和1歲或(huo)(huo)者十(shi)幾(ji)歲的(de)孩(hai)子(zi)(zi)相比差別較大(da),具體該服用什么樣的(de)劑量(liang)我(wo)根本(ben)拿不準。”這位家長(chang)說。他認(ren)為,如果(guo)能(neng)有專門為5歲兒(er)(er)童量(liang)身定制的(de)藥品(pin),那用起來就放心多了(le),或(huo)(huo)者至少在(zai)說明書(shu)(shu)中(zhong)(zhong)清楚(chu)地(di)標明每(mei)個(ge)年(nian)齡段的(de)具體用量(liang)。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